扎根基层,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记静海区蔡公庄镇民政办主任王湘云
王湘云,现任静海区蔡公庄镇民政办主任,1985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200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当时正值天津市招录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她积极响应“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号召,参加了第一批“村官”考试,录用后被分配到蔡公庄镇四党口中村任村主任助理,整整两年的“村官”经历,锻炼了她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她深切地感到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体会和了解到群众的真实生活和诉求。“村官”两年任职到期后,王湘云考入蔡公庄镇人民政府,至今在基层工作近17年。忙碌的工作中她不忘学习,2016年获取了天津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2023年2月,镇党委将她调任民政办。
到民政办工作后,王湘云很快就到各村走访,深入困难群众家中,看生活状况、听群众心声、问政策落实,在她厚厚的民政笔记中,记的是群众愁盼,写的是为民初心。

(右一为王湘云)
2024年3月,村民张某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肇事者被捕后无力赔付,巨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王湘云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民政办全体同志紧急入村,联合村“两委”会研究对其家庭的救助事宜,并启动紧急救助程序,为其申请了临时救助金。还向村内党员群众募捐,短短几天内筹集各类救助资金7万元,为这个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张某出院后,王湘云多次到其家中探访,鉴于张某已失去劳动能力的状况,王湘云和同事又及时启动“一事一议”程序,为该家庭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低保金,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2024年4月,张某的家属来到镇民政办,送来一面“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民排忧心系百姓”的锦旗,郑重向这段时间以来为其奔走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张某的妻子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王主任这段时间的关心和帮助,是你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希望!”

(左二为王湘云)
另一个救助重症残疾人的事例,也让基层干部、普通群众深切感受到了“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看着低保户李某提供的200余张医疗票据,王湘云陷入沉思:“这么高的医疗费用,即使通过临时救助后还剩不少,他如何负担呢?”带着这个问题,王湘云来到了李某家中。李某自小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肢体二级残,无劳动能力,日常起居看病全靠年迈的父亲照顾。近两年,李某病情进一步恶化,发生感染性休克,常年的病痛折磨和医疗压力让李某一度想放弃治疗。了解情况后,王湘云第一时间和区民政局反映,研讨该户的救助方案,在经过临时救助后,又将剩余医疗费用转介至天津市社会救助基金会,申请救助金8000余元,不仅缓解了李某经济上的压力,也舒缓了心理上的负担。

(右一为王湘云)
办公室内,一面面锦旗记录着动人的暖心故事,虽然从事民政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对政策的钻研和对群众的真诚服务,王湘云已经成长为一名专业的民政干部,她热心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得到了困难群众的一致认可。在问及工作心得时,她说:“民政工作的‘秘诀’就是扎根群众,不仅要继续发挥老民政的‘铁脚板’作用,也要与时俱进,运用数字化工具做好困难家庭监测,符合条件的及时进行救助。今后,我还要多加学习,切实做好政策落实,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每一户困难群众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