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民政局党组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和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部署,持续落实“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工作目标和“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工作方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开拓创新、深谋发展,全面推进民政工作提级上档。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兜牢底线,民生保障体系更加紧密扎实
一是分层分类“兜准底”。积极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修订出台《临时救助办法》,制定了《低收入人口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救助机制。二是动态监测“兜住底”。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加强对全市22万名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全年将15482名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社会救助资金支出21.23亿元。三是加力拓源“兜好底”。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动员基金会和慈善组织开展灵活救助帮扶,组织“情满津门”困难群众走访慰问等活动,发放慰问金1.55亿元、受益群众16.5万人。四是综合施策“兜牢底”。深化救助“一城通办”改革,举办了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周活动,开展临时救助专项整治活动、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严防“人情保、关系保和漏保”现象发生。加大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力度,深入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争取滨海新区、和平区、市救助管理站纳入国家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今年以来,全市救助流乞人员3500人次,确保临时遇困人员应救尽救、凡困必帮。
(二)坚持多措并举,“津牌养老”服务更加有力有效
一是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组建了新一届老龄工作委员会,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开展了“敬老月”系列主题活动,大力推进老年友好社会建设,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于重阳节当天看望慰问老年人,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养老服务综合体调研走访,对全市老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20项民心工程为牵引,大力培树“津牌养老”服务品牌,全年新建养老机构17家,新增床位1806张;建成10个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2200人。三是创新养老服务试点。积极争取民政部支持,我市入选全国省级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指导南开区、河北区成功申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获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304万元;指导宝坻区成功申报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获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万元;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18万元,支持我市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更新提升。四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出台深化老年助餐服务政策,补贴覆盖范围扩大至70岁以上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新增受益人口6万人。建立健全我市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护理补贴三项制度,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强化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14万特殊困难老年人纳入探访关爱服务,完成15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五是深化养老服务领域合作,举办了养老金融暨银发经济专题研讨交流会和养老金融资源交流对接活动,搭建养老领域政、企、院、社、银、保多边跨界交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全国养老金融研究基地,我市养老服务投资工作得到民政部主要负责同志肯定。组织了2024天津(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京津冀都市重阳博览会,参加了京津冀养老服务合作暨调研交流推进会,参加“冬南夏北”旅居养老联盟成立大会,现场推介天津旅居养老资源,吸引京籍老人入住天津。
(三)坚持专业规范,为民服务效能更加优化升级
一是群众幸福事便捷办。深入落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推进婚姻登记就近办、快速办,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率,2024年为近9千名非津户籍群众办理婚姻登记,2.7万余名本市居民跨区就近就便办理婚姻登记。加强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打造特色婚姻登记机关,把握“520”“七夕”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暖心婚姻家庭辅导和特色颁证服务,倡树文明婚俗新风尚。二是群众心头事实在办。落实多元化申领渠道,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惠及全市16.87万困难残疾人,补贴支出4.8亿元。出台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等制度政策,组织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400万元,支持8个区10家革命老区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中心)建设。积极争取河西区纳入国家“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积极推进乡镇街道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图上勘界全部完成,现地勘界完成90%以上,走在全国前列。三是群众身后事暖心办。编制出台《天津市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在全国率先推出“送亲人、找民政”服务,今年以来“96456”24小时服务专线接待群众1.3万人次。举办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全方位拓展“海之眠”骨灰撒海服务品牌影响,服务辐射京冀等10余个省份。清明期间,全市229个殡葬服务场所接待祭扫群众468万人次、祭扫车辆100.5万辆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49家中央和我市媒体报道400余篇,宣传规模和效果位居全国前列,得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民政部分管负责同志批示肯定。
(四)坚持创新创优,社会组织发展更加蓬勃壮大
一是加强党对社会组织领导。结合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等工作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高社会组织“两个覆盖”实效。开展“党建讲堂”、云上课堂、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座谈交流会等活动,组织签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书,切实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二是创新社会组织监管制度机制。以争创全国唯一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综合观察点为契机,规范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社会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出台了《社会服务机构换届选举工作指引》《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属性行为指引》等政策成果,形成立体化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登记、名称规范管理,探索建立区级社会组织登管衔接、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会同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联合检查整治,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涉企收费。打造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天津餐饮博览会等行业协会商会活动品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强化公益慈善扶弱救困作用。规范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推动购买社会组织扶老助老、扶残助残、扶贫助困以及孤儿和特殊儿童群体帮扶等服务。在全国率先出台进一步发挥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作用的指导意见,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积极动员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认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帮扶任务600万元,引导慈善组织援助甘肃抗震救灾,累计募集款物1413.18万元。加大公益慈善正向宣传,开展了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和“慈善月”主题活动,在重要地标开展公益宣传灯光秀,努力营造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社会氛围。加大福利彩票市场开发力度,树立福彩公益品牌形象,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8.58亿元,筹集公益金5.68亿元。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政工作各领域、各层级、各环节,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狠抓政治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抓好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思悟贯通,知信行合一。严抓责任落实,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形成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紧抓制度执行,驰而不息抓好党组工作条例、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支部工作条例学习贯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深化“四强”党支部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深抓纪律作风,以殡葬和养老两个领域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大作风行风政风转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纵深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争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开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深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创新建设,巩固“1+5+N”终身寻亲法,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深化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街道(乡镇)改革,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定期开展市、区、街道三级数据比对,推进部门数据共享,进一步推进主动发现、及时预警、快速介入。部署开展服务型社会救助试点,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推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政策相衔接,让困难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三是进一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老龄事业发展牵头作用,抓好“银龄行动”、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敬老月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建设。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探访关爱、集中照护等服务,新建30个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30个示范型老人家食堂,建设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个,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开展好民政部养老机构人身安全专项行动和全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继续举办2025天津(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2025京津冀都市重阳博览会等开门引资活动。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交流,鼓励优势养老服务企业向河北省延伸布局。
四是进一步丰富社会福利供给。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规范“明天计划”和“孤儿助学”项目管理,深化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管理,提升残疾人申办补贴便捷度。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深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实现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
五是进一步优化社会事务质效。推动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落地,督促推动市区两级布局规划落地实施。深入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推进运、烧、存等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和环节,实现市属殡葬服务名称、内容、流程(标准)三统一。加强96456专线建设,优化“送亲人 找民政”暖心服务品牌,加大节地生态等惠民殡葬推行力度,举办全市遗体防腐整容师和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竞赛。深化“跨省通办”“全市通办”等婚姻登记措施,打造特色婚姻登记机关,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教育,提升婚姻管理服务水平。做好清明节、中元节等祭扫服务保障和宣传引导,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积极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建设,培育积极向上婚俗文化。
六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出台《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审查专家评估工作地方标准》《社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指引》,开展社会组织专项抽查审计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我为会员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健全慈善组织综合监管机制,深化“阳光慈善”工程,加强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健全慈善褒奖制度,开展“天津慈善月”系列活动。运用慈善资源加强基层民政力量,以街道(乡镇)建立职责事项清单为抓手,全面梳理基层民政工作事项,推动社区工作站向民政服务站转型升级。持续塑造“哏都福彩”品牌形象,开展“福满津城,天津添金”主题营销活动。严格行政区划管理,牵头河北省开展津冀线第五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巩固乡级界线勘定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区划服务。
七是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民政领域政策法规废改立,加大民政政策法规宣传,增强全系统法治思维意识。抢抓规划谋划机遇,以民政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为总纲,编制民政工作“1+N”系列规划,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从严落实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民政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措施,保障民政服务对象和干部职工安全,确保民政系统平稳安全发展。以打造先进模范群像,打造专技人才基地、打造管理人才梯队为抓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民政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