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685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姜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居家养老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提案,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答复如下:

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一是规模大。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5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5.88%;“七普”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比重在全国位居第八、京津冀第一。二是发展快。2013年,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占比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十年来,户籍老年人口总量从200.85万增至320.66万,比重上升7.25个百分点。三是不平衡。2023年底,市内六区户籍老年人口153万,接近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红桥、河北2个区老年人口比重超过40%,河东、南开、河西3个区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津南、西青、武清3个区老年人口比重未到20%,尚为轻度老龄化阶段。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落实“十项行动”为导向,从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发展“三补贴十服务”,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品质,多路径探索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问题,全市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

一、老年人福利“三补贴”。是指高龄津贴、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兜底式养老服务补贴,聚焦低保、低保边缘户和优抚对象等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对失能等级达中、重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给予现金补贴。基础式养老护理补贴,聚焦身体失能的低保、低保边缘户和优抚对象等老年人,对应中、重和完全失能等级,给予现金补贴。以上两项补贴,全市受益老年人3.15万。普惠式高龄津贴,着眼增强老年人福祉,区分年龄段给予现金补贴。全市高龄津贴受益老年人37.9万。

二、居家养老“十服务”。主要是聚焦老年人原居养老服务需求,打造“三边”(身边、家边、床边)“四不离”(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熟悉的环境、不离熟悉的朋友)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主打社区嵌入式服务。将嵌入式养老作为“津牌养老”服务品牌的“金钥匙”和特大城市养老服务的“金科玉律”。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具有养老机构资质的综合型、小型化、连锁式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市建成180家街镇级综合体,街镇覆盖率超过70%。二是拓展照料中心服务。在社区(村)层面,稳步推进社区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化运营和社会力量兴办照料中心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助餐、助医、助浴等“六助”服务。三是开展困难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将低保家庭中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纳入基本保障范围,实现“供养一人、解困一家”。四是创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指导滨海新区、河西、河东等6个区开展试点,将专业化机构养老服务“搬”进了失能老年人家中。五是引入长期照护服务。会同市医保局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市370家养老服务机构成为定点机构,占比79%。六是推广适老化改造服务。发布《配置推荐清单》和《改造机构名录》,聚焦“三类九种”困难老年群体,按照户均3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改造任务。七是落地老年人助餐服务。将助餐服务纳入20项民心工程,按照“全人群服务、全市场运营、多模式共存”的运营模式,着力打造“老人家食堂”服务品牌,全市已开设1874家,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八是赋能失能家庭照护服务。以缓解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压力为目标,采取“一对一入户”等形式,连续3年委托4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受益家庭超4300户,进一步巩固了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九是推进探访关爱服务。建立市、区两级探访关爱工作机制,发挥“社区网格员”等10类探访工作队伍作用,通过定期上门入户,实现“救急难”不出社区。十是激活助老志愿服务。发挥天津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发祥地底蕴优势,将“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行动作为“银龄行动”和“青年志愿服务”主品牌,累计开展活动1.6万余次,受益老年人50万人次。

在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方面,市卫生健康委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通过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举办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居家医疗服务等方式分类推动。二是依托学会、质控中心、医疗机构等每年举办针对不同机构、不同层级的培训工作,并将其与继续教育等工作有机衔接,提高医务人员参与积极性。三是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疾病诊疗等服务,在基础性签约服务的基础上,推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入户医疗护理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方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要求,自2019年以来,连续多年组织企业申报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项目,九安医疗、果实科技等企业以及武清区杨村街、和平区劝业场街、滨海新区新村街等街镇入选。二是持续组织企业申报智慧健康养老推广目录,截至目前,共组织企业参与2018版、2020版、2022版、2024版全部4次申报,超思、乐聆等企业先后入选。2024年,共组织全市11家企业10个方向申报推广目录。目前,该项目仍在评选过程中。

在推进养老护理人才方面,市教委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我市有关院校开设老年、康复、护理、社会工作等涉老服务相关专业,畅通我市养老护理“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天津职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联合开设全国首个本科养老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为养老护理行业培养本科学历技术技能人才;天津市职业大学、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开设有社区管理与服务(老年教育指导与服务)方向,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为涉老服务有关领域输送高职学历技术技能人才主力军;天津红星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开设“康复技术”专业,为养老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坚实基础。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组织实施天津市职业教育创优赋能建设项目,重点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支持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打造护理高水平专业群,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整合养老等相关专业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水平专业群,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1+X”老年照护职业等级证书试点,天津职业大学和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养老专业实施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并顺利通过验收。积极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天津职业大学建有政企行校在内的养老服务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天津市养老服务研究中心,组建养老智库专家团队,组织召开天津市首届养老服务高峰论坛,牵头成立全国智慧社区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牵头组建京津冀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养老相关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牵头有关院校和领军企业建设天津市养老教学资源库,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对接。

您的建议具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下一步,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做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聚力培树“津牌养老”服务品牌。贯彻落实《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25年,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家,建设全生态、专业化服务的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新增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30个,开设示范型老人家食堂30个,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二是聚力推进医养结合。聚焦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大力发展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将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便利性、规范性。三是聚力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按照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要求,积极向企业宣传政策,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项目。鼓励企业申报国家项目,组织企业申报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和推广目录。四是聚力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涉老服务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感谢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5年4月23日   


并附联名人:陈庆良

工作人员: 陈振海 联系电话: 23412040-8509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