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615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王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心关爱老人的建议,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研究答复如下:

关心关爱老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确保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出发,完善政策举措,加强关心关爱,弘扬传统美德,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康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敬老助老活动,让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医院和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加强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人口较少的村可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等方式提供服务。在涉农区组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2025年底前医学影像共享中心实现区域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全市8个涉农区共建立区域医共体10个,促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级医院派驻人员已覆盖辖区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影像共享中心已覆盖116家乡镇卫生院。2024年各区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帮助下级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6个;医共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共计8810人次。2024年共3158名医务人员参与村级巡诊服务,开展巡诊服务1.87万人次,服务群众71.69万人次。

二、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管理和探访关爱

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宣传健康核心知识,提供健康指导、咨询、义诊等服务,提升老年人健康能力和健康水平。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2022年至2024年我市已经在15个行政区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点,为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建立底册,由实施机构通过集中、入户和电话的方式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开展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推荐。同时,根据民政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市民政局联合市卫健委等10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天津市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将孤寡、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纳入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范围。对于探访关爱服务中发现的需要进一步提供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精神安慰、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开展服务,推动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14.53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纳入探访关爱服务。

三、深入开展为老助老志愿服务

将关心关爱空巢、高龄、失能、困难老年人作为助老志愿服务的重中之重,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深化我市“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壮大“寸草心”志愿服务力量,推进“少助老”,鼓励支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离退休老年人和社区老年人开展志愿帮扶活动,组织大中小学在校师生帮服老教师、老教授及社区内其他老年人。据统计,活动共凝聚3700余个志愿组织、7.5万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了1.1万余次为老服务活动,受益老人近35万人次。同时,坚持用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典型感染人、带动人,指导各区推介先进志愿服务助老典型。另一方,扩大“手足情”志愿服务影响力,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以街道、社区为依托,在低龄老年人身体条件和家庭支持的前提下,遵循“就近相邻、利于应急”原则,倡导同片区、同楼门、同爱好结对,采取团队包网格、多对一或一对一等方式,结成“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对子,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电话问候、上门探访、聊天慰藉、代购代缴、就医陪护、应急救援、反馈需求等服务,使其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

四、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发挥城乡基层组织作用,多渠道搭建活动平台,开展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社区活动,让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大家庭。积极调动广大老年人广泛参与老年文化艺术、歌唱比赛、诗歌朗诵、书画展、手工作品制作、公益服务等活动,力所能及参与登高、健步走、健身、趣味运动会等老年人户外活动,让年人在参与中融入社区大家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坚持日常走访和重点节日相结合,加强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重点老年群体的走访慰问,主动链接服务资源,为他们提供救助帮扶,组织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实施“爱心敲门”、免费理发、情感慰藉、邻里守望等活动。去年“敬老月”期间,举办“银龄歌舞庆华诞 桑榆风华展风采”文艺展演活动、“老爸老妈老牛了”大型中老年梦想真人秀海选等全市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五、增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

持续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津(金)牌养老”服务品牌,推动建成养老机构359家、街(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180家、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1300余家,老人家食堂1800余家,各类养老床位8.4万余张,基本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社会化运营改革,广泛开展社区老年长期护理和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行等多样化服务。创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在滨海新区、河西、河东等6个区开展试点,新建床位3000余张。打造全生态、专业化服务的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新建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个。连续3年委托多家社会组织为失能家庭照护者开展培训,提升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技能和水平,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

五、凝聚合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市老龄办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把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好。一是深入宣传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断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广大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大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营造关心爱护老年人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强化法律服务,会同司法部门开展“法律服务 助老护老”行动,聚焦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需求,重点关注高龄、失能、困难、残疾等老年人“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统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有效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三是推动落实老年人监护制度,贯彻落实民法典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规范行使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担任监护人的同意权,针对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按规定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或者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同时,加强与公证机构的合作,帮助老年人落实意定监护,尊重老年人对自身监护事宜的安排。

六、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爱老年人

依托“敬老月”活动、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等活动,广泛发动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行动起来,深入养老院、社区等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老服务活动和探访关爱活动,为孤寡、贫困、高龄和空巢老人提供温情陪护、生活照料、义务理发、情感慰藉等关爱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爱。秉承福利彩票“扶老”的宗旨,发挥福彩公益金资助作用,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福利机构、养老院、社区等广泛开展为老服务项目,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同时,积极推动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更好发挥老年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反映老年人合理诉求,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广泛开展为老服务和老年互助活动,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健全完善老龄事业政策制度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加强政策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我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意见》精神,推进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探索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三是深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2025年4月22日   


工作人员: 赵治国 联系电话: 23412040-8711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