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458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何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天津市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经会同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答复如下:

我市各部门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强化老龄工作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三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规划引领,政策支持

制定《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重点任务清单》,印发《天津市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重点工作方案》,明确47项重点工作。制定《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同时,制定了《天津市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措施》,提出32条具体举措。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60余个市级文件,通盘谋划政策要素、运转机制、实施路径。我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专题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的四级管理服务机制,形成“津牌养老”基本架构。推动实施《天津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二、医养结合,完善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设施网络,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地位。一是强化延伸服务。开设家庭养老床位进行入户服务,经过必要的适老化改造,能够开展智能化监测、标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持续将机构内的服务模式、服务标准等引入社区家庭,让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专业照护服务。二是发展养老服务设施。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全市已建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180家,在功能设置上实现居家、社区、机构服务的“三合一”融合,可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三入四嵌一床位(入托、入照、入户、嵌餐、嵌智、嵌康、嵌护、家庭养老床位)”等养老服务。出台《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建管扶用”23条措施》(津民规〔2022〕5号),明确四类建设形式,两类运营模式,共六档补贴,更好地满足居家老年人“原居养老”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依托河西区开展的市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以助餐和助医为突破口,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依托“十四五”民政部、财政部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在河东、河西、津南、滨海新区、南开、河北试点推动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居家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入户专业养老服务,2025年申报和平区、西青区纳入国家试点范围。四是扎实健康服务工作。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等7部门印发《天津市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等3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通知》。全市共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557个,签约总人数496.5万人,优先覆盖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截至2024年,我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84家,医养结合床位22069张,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1138对,签约合作服务率保持100%。2024年1月,我市和平区、南开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天津延安医院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三、夯实队伍,智慧养老

一是“银龄行动”提质增效。市老龄委制定《关于深入实施“银龄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银龄·凝心铸魂”“银龄·聚力献智”“银龄·振兴乡村”“银龄·赋能基层”“银龄·共建家园”等五项行动,推进新时代“银龄行动”提质增效,动员更多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造老年友好型产业发展氛围。二是充实人才队伍建设。会同人社等11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多措施、多途径支持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津甘护工”劳务品牌建设范围,支持甘肃对口地区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支持相关人才来津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举办天津市首届养老院长高级研修班,联合举办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2023、2024年线上培训班。三是畅通人才培养体系。天津市职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联合开设全国首个本科养老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为养老护理行业培养本科学历技术技能人才;天津市职业大学、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滨海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开设有社区管理与服务(老年教育指导与服务)方向,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为涉老服务有关领域输送高职学历技术技能人才主力军;天津红星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开设“康复技术”专业,为养老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四是推动智慧养老发展。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申报,共有11家企业按时完成申报工作。积极鼓励支持 5G、千兆光网在适老化领域的场景应用,充分激发企业探索数字技术适老化业务新模式的积极性。全力推进总医院和乐聆健康疗养科技有限公司的远程医疗和智慧康养两个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远程医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2024年组织实施天津市生物医药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一批老年疾病相关药品、医疗器械研发。支持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开展“军民两用可穿戴光纤人体生命体征监测智能服装及其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面向可穿戴健康监测的仿生柔性微纳传感器研发”“面向健康与运动监测的穿戴式多功能传感器柔性印刷制造关键技术”项目研究,可穿戴光纤智能服装对于人体温度、心动、脉搏、血压的测量范围和精度将满足或优于国际标准以及无创测量的要求。

四、开门开放,激发活力

一是推动资源对接与宣传。以“对接养老金融资源 共谋银发经济蓝图”为主题,两次牵头组织召开全市养老金融暨银发经济专题研讨和资源交流对接活动,发布养老金融资源手册,促进“养老+金融”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申报工作的要求,经积极推荐,天津钛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随身呼叫器、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四暖羊毛裤等 9 款产品成功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为我市老年用品品牌建设树立了良好榜样。二是推进养老康养消费升级。2024年10月,成功举办2024天津(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京津冀都市重阳博览会,同步举办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交流对接活动,吸引11个省(区、市)民政部门参加,总客流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目前,连续两年在梅江会展中心举办“天津(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京津冀都市重阳博览会”,平行组织康养消费产业推介、养老健康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吸引优质企业近300家参展,累计人流量达16万人次。三是推动养老产业升级布局。立足京津冀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方面,吸引北京央企总部和资金来津投资养老项目;另一方面,发挥我市养老服务在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和适老产品研发等方面优势,积极推进津冀养老项目合作。目前,北京远洋集团旗下椿楦茂已在我市落地4个养老机构;中国人寿在滨海新区空港落地首个医养结合型养老养生社区——国寿嘉园·天津乐境项目;泰康保险集团天津项目将于2025年6月运营。我市优质养老企业等在河北省延伸布局,覆盖9个地级市,近20个合作项目。2024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推介活动以“探索生物技术发展、链启医药产业根基”为主题,吸引了120余家企业和10个园区参加,共同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强政策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不断推动我市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嵌入式服务,推动新建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幸福院)30个;深化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打造全生态、专业化服务的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深化智慧养老服务,新建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个;深化老年助餐服务,新增示范型老人家食堂30个,推动老年助餐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深化“家门口”专业化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不少于1000人。进一步加大开门力度,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持续加大老龄服务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老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相关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涉老服务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更优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和产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更加精准的养老服务。二是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健康、适老产品等新产品新产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加大在老年用品和智慧养老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开发更多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适老产品。组织企业申报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帮助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等活动,扩大天津养老用品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我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项目,将“人工智能+康养”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支持老龄工作领域智能化科技创新。三是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健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保障,聚焦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大力发展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加强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升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推进护理服务向居家延伸。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将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便利性、规范性。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服务,在基础性签约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


2025年4月23日   


工作人员: 陈萍 联系电话: 23412040-8507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