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和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幼转老”好事要办好的建议,经会同市教委研究答复如下: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深刻的人口结构变化,天津作为老工业化城市,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至2024年底我市常住老年人口达到353万,占常住人口比率攀升至25.88%,养老服务需求正在进一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出生率下降,托育需求相应降低,幼儿园生源日益减少。这种供需的反向变化,使得传统幼儿园面临运营压力,而养老服务领域却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时代背景下,“幼转老”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既符合政策鼓励方向,又能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但是通过调研,目前我市幼儿园招生也呈现出新变化,反映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一是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变化不尽匹配。部分区从街镇一级看,资源分布与适龄幼儿人口分布不匹配,呈现出城市挤、农村空的特点,非中心城区空余学位增多。二是资源结构与群众期待还存在差距。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办园需求,与教育部等三部委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公办率达到60%的目标相比,部分地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水平还有差距。三是发展多样化托育服务对幼儿园学位的有效利用提出新要求。国家和我市相关政策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对幼儿园学位的统筹使用及专业技能的扩展提出新挑战。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幼转老”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彰显了国家在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托育发展方面的决心。在这一政策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托育服务模式,“幼转老”正是顺应政策导向的有益尝试。调研显示,“幼转老”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方面,硬件设施改造有一定难度。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主要是依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的,这与养老院所需的设施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幼儿园的楼梯扶手高度、门窗尺寸等都是按照儿童的身高和活动能力设置,而养老院则需要考虑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增设无障碍通道、加宽门宽、降低门槛,以方便轮椅进出;卫生间需安装扶手、防滑设施,浴室要配备适温的恒温设备和紧急呼叫装置等。此外,幼儿园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也难以满足养老院的功能需求。例如,养老院通常需要专门的医疗护理区域、康复训练室等,而幼儿园可能缺乏这些功能空间。要将幼儿园改造成符合标准的养老院,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升级。另一方面,从服务“一小”向服务“一老”转变,专业照护能力提升也面临一定挑战。“幼转老”后,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员工的专业护理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园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沟通和组织能力,但养老服务涉及更为复杂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如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康复训练指导、心理关怀等。特别是员工在观念转变上也存在困难,养老护理员没有技能门槛,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均较低,职业成长空间十分有限,从关注儿童成长到照顾老年人生活,思维模式、工作重点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均需要作出大幅调整。
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在“幼转老”项目上加强调研,持续推进各类服务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着力推进我市学前教育扩优提质,加快构建幼有优育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各区结合出生人口变化,逐年做好入园需求测算,根据需求精准增加普惠性资源。深入落实《天津市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南(2023版)》《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2024版)》,规范细化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工作管理。逐年改善薄弱园办园条件,提高远郊五区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学位使用效率,确保学前教育资源优先满足3~6岁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探索多元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的模式,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幼转老”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将已有低效的幼儿园,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持续研究推进一批示范项目落地。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幼转老”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幼转老”项目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用于硬件设施改造和设备购置。同时,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还将按收住老年人情况对民办非企业法人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
三是加强部门协同着力打破发展瓶颈。从政府职能区分来看,发改部门是规划和牵头跨部门协作的牵头部门,也是我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的政策主导部门,下一步,将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幼转老”领域汇聚;市民政部门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确保我市养老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教育部门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幼转老”项目提供专业、系统性支撑。
相信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幼转老”工作将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质量会进一步快速提升,让更多家庭能够放心地将老人托付,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2025年4月23日
工作人员: 赵康建 联系电话: 2341204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