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为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经会同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提出并着力培树“津(金)牌养老”服务品牌,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天津特色养老服务体系。重点聚焦我市居家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大力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做强养老服务基础,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大力推动养老信息化建设。2017年以来,市民政局先后投入635万元,建立市养老服务业务管理平台、老年人助餐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服务机构视频监控系统等,同时鼓励各区建设各具特色和服务管理保障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我市养老服务信息化奠定了较好基础。在各区自愿申报、市民政局审核的基础上,共投入福利彩票资金1617.3万元用于区级信息平台、智能化养老项目的建设。目前,全市11个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西青区、津南区、武清区、宁河区、静海区等8个区建立了老年人应急呼叫服务平台,128家养老服务机构、老人家食堂建立了管理和服务系统。
2023年建设津牌养老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市、区两级现有信息资源,搭建全市统一、横向对接、纵向贯通的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赋能智慧管理,实现全市养老服务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开发津牌养老微信公众号,公开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和养老服务内容,供群众查询、下单。设置志愿服务专有模块,融入“结对子”理念,即组织特殊困难老年人与志愿者、网格员等探访关爱力量建立帮扶关系,形成老年人申请、街镇召集、志愿者认领,系统提醒相结合的探访关爱机制,确保探访关爱100%覆盖。
二是提升老年人网上办事便利度。在天津网上办事大厅设置无障碍阅读功能,为老年人网上申报提供便利。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为老服务”绿色通道窗口,为老年人提供咨询解答、代取号、优先办理、协助办件沟通、跑腿复印、打印等全程帮办服务,全年共为老年人提供服务566次,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办事体验。在窗口支持现金、微信、支付宝等多种缴费方式,满足老年人办事需求。组织开展“工信数字助老科技化‘碍’为爱”专题数字技术适老化成果宣传活动,进一步推动信息无障碍成果为老年人所感所知。
三是深入推动助老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4月9日,市民政局联合市教委、团市委、市少工委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行动,共发动487所大中小学与465家养老机构、综合体,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相互结对,3719个志愿组织、7.5万名志愿者开展了1.1万次为老志愿活动,受益老人近35万人次。市、区两级累计投入“寸草心”“手足情”公益创投资金852.91万元,开展公益志愿服务项目204个。各区发掘、推介的先进典型共有1000多个,活动开展以来,赢得了老年人的广泛好评。我市工作经验成效先后获央广网、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等多家中央媒体刊载。
四是全方位推动智能设备应用。支持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家庭养老床位、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对老年人日常行动状态进行监测、预警和远程照护,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578张,共有5800户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我市已开发上线“银发”智能服务平台,聚焦老年群体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采用“1+3+4”的服务模式,即1个市级服务平台,水、电、燃气3项数据,配备红外探测器、SOS一键报警设备、智能血压仪、智能手环4类智能感知设备。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云网技术赋能,能够做到关爱老人“智能暖心”、应急救助“一键呼叫”、基层服务“一键到达”。目前累计接入4.2万余户,关怀外呼42万次,处置告警事件超过7万起。
五是加大引育人才力度。在推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鼓励支持各类院校开设老年、康复、护理、社会工作等涉老服务相关专业,畅通我市养老护理“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养老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上,组织实施国家级“双高计划”和天津市职业教育创优赋能建设项目,支持打造护理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社区管理与服务”市级高水平专业群,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实施“1+X”老年照护职业等级证书试点,实施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并顺利通过验收。成立天津市养老服务研究中心,组建养老智库专家团队,牵头成立全国智慧社区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对接。在探索区校合作共育技术技能人才上,与养老企业共建天津市首家实训中心智能化、实体型社区居家养老实训基地,形成“街企校”一体化运营模式和专业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年均服务覆盖5000余人次。
六是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在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方面,对项目点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重点面向经济困难、空巢(独居)、留守、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在开展老年健康周宣传活动方面,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并利用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悬挂条幅、健康讲座、健康义诊、知识竞赛、张贴海报、展板展示等多种方式持续面向老年人及家庭宣传老年健康政策、老年健康科普知识、老年科学运动知识和适宜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知识,进一步提升我市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要求,围绕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在探索具有天津特色养老服务模式、聚焦提升基本养老服务品质、加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系统思维,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局思考谋划养老服务工作。把握机构改革对老龄工作的职责优化和调整,强化老龄工作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努力形成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优化综合养老平台功能。以“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为工作目标,以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以“津牌养老”智慧管理平台为载体,强化业务整合、规范标准、流程再造和数据赋能,以大数据驱动管理和服务创新,提升大数据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化、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实现我市养老系统迭代升级,推动养老业务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人才优先,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继续加大养老服务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涉老服务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023年4月12日
工作人员: 庞雨生 联系电话: 2341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