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422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刘树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提案,经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数据局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提出并着力培树“津(金)牌养老”服务品牌,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天津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聚焦我市居家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大力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不断做强养老服务基础,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规划引领,科学布局。研究出台《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将各类资源向居家养老倾斜,以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抓手,以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网络建设为骨架,以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合一”跨界融合,把养老服务综合体办到百姓家门口,进一步丰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在总体布局上,按照“1+N”思路,每个街道(乡镇)不少于1家区域型嵌入式机构、N家社区型嵌入式机构,打破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界限,重点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综合型服务设施,打造“津(金)牌”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居家老年人医养康养服务需求。

二是明确标准,规范建设。制发《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养老服务综合体的标准,面积上原则不低于1000平方米,功能上设置“三区一平台”(托养区、日间照料区、多功能区、智能服务平台),服务上包含“三入四嵌一床位”(入托、入照、入户,嵌餐、嵌智、嵌康、嵌护,家庭养老床位),努力做到让居家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熟悉的环境、不离熟悉的朋友”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建设模式上,指导各区各街道(乡镇)和具备条件的社区因地制宜,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为主,采取依托规划用地新建、老旧社区已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小区公建配套用房配建、区域内小型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转型等方式,加快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三是政策引导,加大扶持。秉承“开门干民政”理念,举办“一讲座、两对接”活动和国际(天津)康养博览会、重阳博览会,借外力、聚资源、克难题,加大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进度。会同市发展改革、市财政、市规划资源等10部门,联合出台《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管扶用”23条措施》,打通养老服务综合体在建设、管理、扶持、使用等方面的“堵点”“痛点”问题,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养老服务综合体;在扶持标准上,对于具有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和老年助餐等基本功能的区域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按规定给予最高8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社会化运营的给予最高12万元/年的运营补贴,三年内“入托”床位可叠加享受床位运营补贴。在运营模式上,鼓励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延伸居家服务。对所承接的家庭养老床位,按照我市《关于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的意见》(津民发〔2022〕34号),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区给予家庭养老床位运营补贴。

四是创新方式,智慧助老。整合市、区两级现有信息资源,搭建全市统一、横向对接、纵向贯通的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赋能智慧管理,实现全市养老服务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全市在运营的386家养老机构、180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都可通过网络摄像头实时监控;全市1874家老人家食堂、5800户接受适老化改造的老年人家庭、2.9万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护理)的补贴对象,都可实现服务消费记录的动态统计分析。各业务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统筹谋划,聚焦相关领域信息化资产盘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质增效。我市已开发上线“银发”智能服务平台,聚焦老年群体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采用“1+3+4”的服务模式,即1个市级服务平台,水、电、燃气3项数据,配备红外探测器、SOS一键报警设备、智能血压仪、智能手环4类智能感知设备。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云网技术赋能,能够做到关爱老人“智能暖心”、应急救助“一键呼叫”、基层服务“一键到达”。目前累计接入4.2万余户,关怀外呼42万次,处置告警事件超过7万起。

五是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市民政、商务、文旅等部门和海河传媒集团所属各市级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作用,2023年先后举办2场老年博览会、1台老年电视春晚和多个主题宣传活动等,主动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公开养老服务资源信息,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养老事业、关心养老服务、支持“津(金)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发挥天津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发祥地底蕴优势,市民政局会同8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实施意见》,组织召开志愿助老专项行动现场推动会,推动487所大中小学与465家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综合体结对子。自2021年以来,全市3719个为老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1.1万余次,受益老年人超35万人次。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积极协调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研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支持政策,推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发展,不断探索优化养老服务形式,切实推动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有效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办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医助行等服务;另一方面,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增加家庭服务功能模块,增强养老服务网络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二是持续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配合市发展改革部门印发《天津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政府支持政策清单》,通过提供土地、规划等政策支持包,并发挥国家资金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鼓励支持建设养老服务骨干网、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项目,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三是加快市级养老服务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开发推广进度,打造津(金)牌智慧养老平台,瞄准社区居家老年人,多维构建管理系统、服务系统、投融资系统,强化社会组织参与,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统筹谋划,进一步打通数据共享堵点,建设覆盖全市的老年人口主题数据库,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质增效,让老年人乐享养老,做到数字时代福利不“掉线”。四是持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更好营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良好氛围。加强与国家级、市级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的合作,定期组织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主题宣传和相关政策解读,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走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载体考察调研,推广东丽区民政局通过举办“开放日”,组织更多社区老年人走进养老服务综合体,真正让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变成居家老年群众的服务依靠。五是注重协调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研究起草我市发展银发经济的实施方案,鼓励与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相关的园区申报产业主题园区,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老年人服务的产品用品,研发老年人乐于接受和使用方便的智能科技产品,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我市“银发经济”产业发展。




2023年4月12日   


工作人员: 赵康建 联系电话: 23412040-8510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