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
贵社提出的关于调整我市养老产业布局,提升国办机构托底保障服务的提案,经会同市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研究,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对我市养老事业的关心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已连续17年将养老工作列入20项民心工程。截至2023年底,我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4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4.92%,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养老工作,着力培树“津(金)牌养老”服务品牌,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天津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聚焦民生重点,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民政局秉持“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理念,多路径探索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问题的新路子,持续努力构建与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底,全市在运营养老机构386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18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348个,全市开设老人家食堂1874家,实现了城镇全覆盖,累计服务老年人约680万人次;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对象约2.9万人;11个社会组织承接“寸草心”“手足情”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项目,已培训1100人。整体来看,我市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积极调整接收范围,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86家,其中市级公办养老机构5家,其他公办养老机构43家。我市养老机构基本实现“低端有兜底、中端有活力、高端有市场,服务供给多元化”的目标。按照《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公办养老机构要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确保兜底保障床位供给,确保有意愿入住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为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服务。5家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均内设医疗机构,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自2018年以来,积极调整接收老年人范围,收养范围主要包括特困、孤老、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失智、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有效履行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职责。各市级公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由市发展改革委定价,各机构现有可使用床位1869张,床位使用率为80.9%。目前,各机构均有部分空余床位,主要为满足本市特困老年人入住的预留床位。针对机构内的其他空余床位,各机构持续加强宣传引导、优化接收流程,耐心细致做好有入住需求老人的接待咨询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入住需求。
三、加强标准化建设,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各市级公办养老机构以标准化建设、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为契机,牵头制定《养老机构医疗养老结合基本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膳食服务基本规范》等多个本市地方标准,其中《养老机构膳食服务基本规范》成功申报国家标准,有效发挥了市级公办养老机构的专业优势,以及在行业标准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为强化内部安全管理,增强服务效能,各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始终将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放在首位,在安全管理方面,对照《安全工作隐患排查指导手册》严抓消防、用电、燃气、房屋等安全隐患排查,与多个安全服务机构签订维保协议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持续加强安全工作宣传、培训和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注重细化服务流程,抓实服务标准落实,在服务安全方面,各市级公办养老机构严格对标《“九防”服务安全指导手册》抓细照护服务中防噎食、防食品药品误食、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防烫伤、防他伤和自伤、防走失、防文娱活动意外等工作,落实落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住养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四、注重延伸辐射,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指导帮带作用。各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在持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标准化建设基础上,积极与民办养老机构建立友好院,帮助民办养老机构代培管理、护理等专业人员,协助其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机构专业化优势辐射社区,持续加强与社区老年人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利用机构医疗、康复、护理等专业优势,为周边社区困难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给予老人家属相应指导,提升其专业知识及照护水平。与此同时,及时将《安全工作隐患排查指导手册》《“九防”服务安全指导手册》向各区民政局分享,辐射各区民政服务机构,切实发挥了市级公办机构的指导性、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
五、积极打造“津(金)牌养老”智慧服务平台。打造津(金)牌智慧养老平台,瞄准社区居家老年人,多维构建管理系统、服务系统、投融资系统,强化社会组织参与,实现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办”,打造“金字塔”式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乐享养老,做到数字时代福利不“掉线”。开发上线“银发”智能服务平台,聚焦老年群体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采用“1+3+4”的服务模式,即1个市级服务平台,水、电、燃气3项数据,配备红外探测器、SOS一键报警设备、智能血压仪、智能手环4类智能感知设备。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云网技术赋能,能够做到关爱老人“智能暖心”、应急救助“一键呼叫”、基层服务“一键到达”。目前累计接入4.2万余户,关怀外呼42万次,处置告警事件超过7万起。
六、优化服务供给,构建全要素养老服务支撑体系。卫健部门持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工作,一是推进医养资源深度融合,协调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对接,并签订书面合作协议,为养老机构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上门巡诊等服务,做实合作机制和内容,实现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和类型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诊疗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中医药服务、精神卫生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服务、双向转诊服务、药事管理指导服务等内容。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嵌入养老服务功能,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和养老等社区、乡镇服务机构,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持续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在社区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开展专家巡诊、常见病诊疗、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切实满足居家社区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财政部门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在居家社区方面,对于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最高可以享受8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最高可以享受年12万元的运营补贴;对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照料中心,按照其建筑总面积每平方米每年400元标准,最高可以享受年12万元的运营补贴。在机构方面,对于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照新建和改扩建划分,分别给予每床1.5万元、0.6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照收住自理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人划分,分别给予每床每年1200元、3600元的运营补贴。支持提升老年人照料护理能力。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下开设长期护理保险账套,按照单独核算、按需拨付的方式实施管理,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兑现,解决好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支持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医养结合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范围,为居家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定期检查、健康评估等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家庭,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团队为老年人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每人每年收费1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各补贴40元。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积极推进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作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转型,鼓励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在深入探索津(金)牌养老、开拓创新有效供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2024年4月9日
工作人员: 郭振升 联系电话: 23412040-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