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124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民建天津市委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提案,经会同市数据局、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选择的主要养老方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是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重政策、配设施、强服务、拓市场、推试点”的思路,培树“津牌养老”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

一、政策为基,强化顶层推动。一是依法推动。全国首发并修订了《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居家社区养老专设单章8条,规范和引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二是规划引领。市委、市政府出台“1+3”政策,印发“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资源向居家社区养老倾斜。三是政策扶持。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天津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梳理归纳28项清单,搭建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框架;近5年来,先后出台或修订60余项市级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涵盖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照料中心改革等具体政策。四是规范标准。先后制定《居家养老入户服务规范》等20个地方标准。

二、设施为梁,夯实基础建设。坚持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连续17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市级层面,印发《天津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按照“区级一中心、街道(乡镇)一阵地、社区(村)一场所”的思路,重点建设4级养老服务设施。区级层面,16个区均完成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建成6个并入选全国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街道乡镇层面,180家综合体相继投入使用,街道覆盖率达到100%;社区村层面,建成照料中心1357个,托老所16家,老人家食堂1701家,社区延伸服务机构53家。

三、服务为核,构建多元模式。聚焦居家老年人“急难愁盼”,构建“一补贴多服务”分层梯次供给模式。建立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补贴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类人,按照轻、中、重度等级给予200、400、600元现金补贴。推开适老化改造服务。覆盖特困、低保、低保边缘户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群体,兜牢50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底线。主打嵌入式服务。嵌入式养老服务是新修订《条例》的亮点之一,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综合体纳入民心工程,功能上区分“三区一平台”,内容上包含“三入四嵌一床位”(入托、入照、入户,嵌餐、嵌智、嵌康、嵌护,家庭养老床位),打破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界限,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综合型服务。全市建成180家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乡镇)覆盖率超过70%。聚焦照料中心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每个30~50万元的标准,大力推进照料中心建设,同步实施社会化运营改革,每年给予每个12万元的运营补贴,引入社会资本,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等多样化服务。落地老年人助餐服务。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通过补老人和补企业并举的“双补贴”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享受补贴老年人超过469万人次。探索智能养老服务。一是打造津牌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全市养老服务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二是开发上线“银发”智能服务平台,聚焦老年群体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采用“1+3+4”的服务模式,即1个市级服务平台,水、电、燃气3项数据,配备红外探测器、SOS一键报警设备、智能血压仪、智能手环4类智能感知设备。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云网技术赋能,能够做到关爱老人“智能暖心”、应急救助“一键呼叫”、基层服务“一键到达”。目前累计接入4.2万余户,关怀外呼42万次,处置告警事件超过7万起。实施长期照护服务。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市380家养老服务机构成为定点机构,占比78%。激活互助关爱服务。发挥天津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发祥地底蕴优势,召开志愿助老专项行动现场推动会,487所大中小学与465家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综合体结对子,3719个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1.1万余次,受益老年人35万人次。失能家庭照护赋能服务。聚焦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居家照护难问题,采取公益创投、“一对一入户”等形式,连续2年委托多家社会组织为2100户失能家庭照护者开展培训,增强失能家庭照护能力。创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在滨海、河西、河东等6个区开展试点,新建床位2570张,将专业化机构养老服务“搬”进老年人家中。探索探访关爱服务,会同11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聚焦孤寡等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明确11类服务项目。协助实施医养结合服务。一是医疗机构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管理,与医疗联合体内的牵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等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协同。二是拓展机构延伸医养结合服务,推进有条件、有意愿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推进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强化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拓展入户医疗护理等个性化服务范围,优先覆盖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等重点人群,提升老年人签约服务感受度,加快推动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为翼,试点带动整体。一是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津牌养老”既是贯穿天津“十四五”专项规划中的主线,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基本架构是“1566”。即塑造1个品牌,实施5大工程,夯实6个支撑,实现6大目标。二是推出河西区居家养老试点。中央深改委在《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发“天津试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着力破解大都市养老服务难题”。“天津市河西区多管齐下着力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作为唯一一个大城市养老服务经验,列入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三是多个区纳入全国试点。“十三五”期间,指导河东、南开、静海、和平先后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十四五”以来,指导河西、河东、滨海新区、津南区分批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行动试点地区。

贵会提的建议契合了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下一步,我市民政部门将进一步锚定助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和构建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双重目标,着眼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双向发力,推进整改效果整治,深化调研成果转化,推出一系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一揽子养老服务政策措施,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一)进一步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相关部门配合下,一是盘活设施存量,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更新项目,通过补建、购置、租赁、改造、盘活等多种方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二是培育设施增量,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严格落实“四同步”,由民政部门参与验收并按期移交,确保养老用途。三是搭建设施网络。整合现有资源,指导2个区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形成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服务机构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满足“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的要求。

(二)进一步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继续推动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深化老年人助餐服务,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和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落地农村低保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开展智慧型养老服务机构和认知障碍专区建设试点。

(三)进一步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大老年康养消费引导和推广力度,支持老年康养消费品牌建设和模式创新,推出更多老年康养消费项目和消费活动。深化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资源交流,支持引导北京养老服务优质项目来津投资落地,鼓励我市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向河北省延伸布局。




                                   2024年4月10日    


工作人员: 赵楠 联系电话: 23413073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