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070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在全市推行社区居家普惠型分类养老服务的提案,经会同市数据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答复如下:

目前,我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2.5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4.18%。我市民政部门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秉持“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理念,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实际工作中,从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出发,着力于政策引领、体系支撑、市场驱动、行业管理、试点示范五个方面,多路径探索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问题。

一、政策引领

①法规引航。《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于2014年全国首发施行,2021年全面重新修订。②政策引导。在市委、市政府“1+3”(1:《关于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2:《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天津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政策,制定60余项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我市养老服务政策体系。③规划引领。出台《“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天津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按照“区级一中心、街道(乡镇)一阵地、社区(村)一场所”的思路,系统建设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二、体系支撑

硬件设施方面,连续17年将养老服务纳入民心工程,累计建成养老机构396家、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6个、街乡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180家、社区村级照料中心1374家、老人家食堂1874家,养老床位8.4万张,基本完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为老年人居家就近就便养老提供硬支撑。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持续推进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市卫健委制定《天津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南(2023版)》,进一步明确签约服务主体、团队成员工作职责、签约服务配置、签约方式、服务周期、工作流程、服务内容、服务行为规范等内容。强化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拓展入户医疗护理等个性化服务范围,优先覆盖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等重点人群,提升老年人签约服务感受度,加快推动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软件服务方面,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构建“一补贴十服务”分层梯次供给模式。“一补贴”,是指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和补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类人,按照轻、中、重度等级给予200、400、600元现金补贴。“十服务”包括:①推开适老化改造服务,覆盖特困、低保、低保边缘户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群体,兜牢50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底线。②主打嵌入式服务。嵌入式养老服务是新修订《条例》的亮点之一,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综合体纳入民心工程,功能上区分“三区一平台”,内容上包含“三入四嵌一床位”(入托、入照、入户,嵌餐、嵌智、嵌康、嵌护,家庭养老床位),打破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界限,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综合型服务。全市建成180家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乡镇)覆盖率超过72%。③聚焦照料中心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每个30万~50万元的标准,大力推进照料中心建设,同步实施社会化运营改革,每年给予每个12万元的运营补贴,引入社会资本,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等多样化服务。④落地老年人助餐服务。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通过补老人和补企业并举的“双补贴”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受益老年人678万,其中享受助餐服务补贴的老年人469万人次,政府补贴共计2300余万元。⑤探索智能养老服务。打造津牌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全市养老服务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⑥实施长期照护服务。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市384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机构297家、照料中心87家)成为定点机构,占比78%。⑦激活互助关爱服务。发挥天津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发祥地底蕴优势,召开志愿助老专项行动现场推动会,487所大中小学与465家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综合体结对子,3719个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1.1万余次,受益老年人35万人次。⑧失能家庭照护赋能服务。聚焦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居家照护难问题,采取公益创投、“一对一入户”等形式,连续2年委托多家社会组织为2100户失能家庭照护者开展培训,增强失能家庭照护能力。⑨创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在滨海、河西、河东等6个区开展试点,新建床位1120张,将专业化机构养老服务“搬”进老年人家中。⑩探索探访关爱服务。会同11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聚焦孤寡等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明确11类服务项目。

三、市场驱动

①优化市场环境,成立市级康养消费专班,推动组建康养集团,将养老服务作为开展“十项行动”。②推进京津冀养老协同走深走实。聚力打造“京津冀养老服务圈”,推动京津冀养老走深走实。③强化人才建设。依托天津理工大学建立了“天津市养老人才共建基地”,在全市遴选十个实训基地十个培训基地。④行业智库作用。成立“一组五协会一中心”(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家组,市养老服务与保障学会、市养老服务促进会、市长期照护协会、市老龄产业协会、市养老机构协会,市养老服务研究中心)打造多维养老行业协会。

四、强化监管

①出台服务标准。先后制定21个地方标准。②推进服务评估。“先评估后服务”“先评估后入住”“先评估后补贴”等,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评估全覆盖。

五、典型引路

①河西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由原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河西区聚焦中低收入群体,全面推动居家养老“133”工程,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中央深改委在《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发“天津试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着力破解大都市养老服务难题”。国务院办公厅将“天津市河西区多管齐下着力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作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之一予以通报表扬。民政部以《民政部简报》方式,对河西区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国予以推广,并在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书面交流。②全国养老服务试点。“十三五”期间,河东区、南开区、静海区、和平区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十四五”以来,河西区、河东区、津南区和滨海新区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智慧健康养老工作,主动服务企业,积极推动行业发展。一是组织企业申报国家项目。组织我市企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遴选及2017—2019年(前三批)试点示范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申报工作。共有天津京东云海云计算有限公司、康力元(天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天津长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4家企业,和平区劝业场街道办事处、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新村街道办事处、武清区人民政府杨村街道办事处等7个街道,和平区人民政府等1个基地符合申报要求。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津旅泊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家企业符合复核要求。并完成上报。二是支持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发展,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中对符合要求的智慧健康养老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今年,滨海新区天津果实科技有限公司的医疗智能终端研发及智慧健康平台应用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共对2家企业3个项目给予过政策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培树“津牌养老”服务品牌,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高质量养老服务发展助推“十项行动”见行见效。




2024年4月8日   


工作人员: 段  磊    联系电话: 23412040-8506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