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和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的提案,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委研究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局把“一老”工作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一个规划。正在制定“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和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养老托育整体布局。
二是完成一个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第14年将养老服务纳入20项民心工程,新建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目前,建成照料中心40个,在建40余个,新增养老床位1020张。
三是推广一个试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将河西居作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区,着眼破解居家养老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着力破解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养老之困,构建了一套机制顺畅、政策集成、载体完善、服务优良、全民参与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现场与入户、管理与服务“三个融合”,其“四级书记”抓养老、“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三维防护”机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等多项经验和做法得到民政部主要领导肯定,并向全国民政系统推介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经验。日前,河西区已列为全国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之一。
四是开展一个行动。会同市教委、团市委、市少工委出台《天津市“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以青少年志愿服务老人为内涵的“寸草心”行动和以低龄健康老人志愿帮助困难高龄老人的“手足情”行动,旨在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进一步擦亮志愿品牌、促进代际和谐、支持居家养老,健全志愿助老服务体系。目前,已有41所大中小学和51个养老服务机构结对。
五是解决一类困难。即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保留所有涉及老年人的民政公共服务事项线下办理渠道,运用“筑基”工作法,发动民政干部带领志愿者到床头灶头服务老年人,当好党和政府为老服务政策进家入户的快递小哥。
六是助力一项服务。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市498家养老服务机构成为定点机构,占比73%,累计服务重度失能老年人54万人次,让专业照护服务惠及更多重度失能老年人。
七是深化一项改造。即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2000多户分散特困供养、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高龄、失能和残疾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
八是启动一份关爱。疫情期间,在社区创新“早看窗帘、晚看灯”“敲敲门、拍拍窗”工作法,采取多种方式定期问候,开展关爱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九是发展一类机构。即满足群众原居养老需求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是《天津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一老”方面的重点工作,同时纳入2021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并作为市委深改委的一项改革任务。目前,我局正在起草《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打破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界限,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综合型、专业化服务模式,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年底前在全市开展一批试点机构。
十是强化一系列监管。出台我市《关于建立健全天津市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天津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印发养老服务行政执法文书示范文本,推进养老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此外,关于医养结合工作,市卫健部门开展两项工作:一方面,印发《市卫生健康委 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的通知》(津卫老龄〔2021〕124号),要求各区卫生健康、民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方便就近的原则,指导、协调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对接,并签订书面合作协议。另一方面,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和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家医签约履约,促进签约服务规范化,提升签约服务感受度,为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家庭病床等医疗护理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主要慢性病老年病人的健康指导、管理和干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体质辨识达到60%。推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包,做好老年人健康体检、随访和健康教育服务。重点落实好老年人等10类重点人群家医签约服务,特别关注特困、孤老、高龄空巢、失能、离休老人、失独家庭等人群,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由家医团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主动开展上门体检、慢病随访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家庭病床、特需上门服务。
关于养老服务登记工作。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依申请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平台进行市场主体登记,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联合市网信办市政务服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信息共享机制的通知》,积极做好已登记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信息共享工作。
2021年10月11日
工作人员: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