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加速推进“时间银行”制度,构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贵委对我市养老事业的关心支持。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保基本、兜底线的民政职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尤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保障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兜底保障8639名(城市863名、农村7786名)特困老年人救助供养服务。2019年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780元提高1840元,农村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380元提高1470元;保障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服务。为我市户籍符合条件60周岁以上的低保(低收入)及部分优抚对象,以及部分80岁以上经济身体困难老年人,采取现金方式发放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提高困难老年人养老支付能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自主化养老需求。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一是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连续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20项民心工程,2019年新增照料中心109个,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二是鼓励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改革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运营,对社会化运营的照料中心每年给予12万元的运营补贴,目前全市已开展试点228个;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照料中心。2018年出台社会力量兴办照料中心专项补助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自有或租用房屋开办照料中心,创新和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目前滨海新区和市内六区已开展试点;四是鼓励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通过资金补贴,医保、用工和购买床位综合责任险等政策,扶持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入户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目前,共设有家庭养老床位近2000张。
(三)积极推动社区老年助餐试点。为解决居家老年人就餐问题,2019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自第四季度开始,在全市130个街道(镇)1565个社区开展老年助餐试点,通过补老人和补企业并举的“双补贴”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其中对本市户籍的80岁以上的、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级为重度的老年人提供每餐3元(每天午餐1次,每周5天)的助餐补贴。
(四)整体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我市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先后建立市级居家养老信息管理平台、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老年助餐服务信息平台等。居家养老平台对全市居家养老补贴申领、评估、发放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老年助餐服务信息平台针对老年人特点,让老年人(或家人)自主自助申请网上审核,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并采用面部识别、二维码等技术手段,方便老年人申请、减少助餐流程、实现补贴精准发放。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对养老机构内入住老年人、床位补贴等情况进行信息化实时管理。各区也建立了区级平台,主要集管理和服务双重功能。
(五)进一步完善养老标准化体系。规范我市养老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我市较早着手建立了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先后制定并经市市场监管委发布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规范》、《居家养老入户服务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规范》、《综合养老社区服务规范》、《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等10个地方标准,其中居家社区养老标准有5个,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
(六)加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四年制本科养老服务人才。2019年7月,在天津职业大学设置全国首个养老本科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康复、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协调市人力社保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庭服务业扶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养老服务业,经营2年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招用人员50人以上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养老服务人员2年岗位补贴和3年社会保险补贴。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水平,2019年共培训养老服务管理人员508人,养老护理员855人,并给予培训补贴。
二、关于互助式养老模式
贵委提出的“加速推进‘时间银行’制度,健全我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应对政府养老供给压力”的建议非常好,对推动我市互助式养老模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养老服务体系的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与政府服务中,自我服务为基础,家庭服务为依托,社会服务为补充,政府服务为托底。互助式养老模式实际上是社会服务的一种尝试,它创制自民间,是城乡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自发性策略,这种养老模式不仅节约成本,也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养老市场的有益补充。
目前在我国互助养老模式形式多样,在农村主要是肥乡互助幸福院及其翻版,在城市主要有结对组圈式、据点活动式和时间银行式三种。我市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通过建设农村幸福院,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2013年我市按照“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 模式的推动农村幸福院这一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由各村负责建设,市福彩公益金参照照料中心的补贴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入住的老年人自愿入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较好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既体现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并在部分农业区有条件的村进行了推广。
二是推动智能养老落地社区,推动居家互助养老服务。通过召开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展示推介会,搭建企业与社区、服务与需求、政策与市场三个对接平台,积极扶持智慧企业融入养老服务,把智能化模式作为连接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重要桥梁,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深入社区、惠及更多的老年人。一些参与养老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智能化手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居家互助养老服务,比如:互助配餐、互助代购、邻里结对、消费积分帮扶困难户等。河东区、和平区参加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改革工作中,也将互助式养老作为改革重点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们在社区养老服务中鼓励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发展,但从政府层面,制定统一的“时间银行”相关政策和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制约时间银行发展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从性质方面看,时间银行所提供的是可延期的“以服务易服务”,而志愿服务不求回报,志愿服务使用者无须付费或偿还,将其混合在一起,容易诱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同时由于“以服务易服务”的兑换时间的不确定性,一旦无法长期运营,对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造成影响。由于时间银行的“货币”属性,存取服务必然会遵循时间价值理论,服务时间的等量兑换便难以持续的,时间银行的运营者将面临服务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
(二)“时间银行”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这也是在第一点基础上,出现的“时间银行”运营问题。目前,我国有多个城市宣称成立了时间银行,比如广州南沙模式,是用年轻的老年人帮助高龄的老年人,用一桶菜籽油和一个勋章来奖励100小时的奉献。比如苏州的杨枝模式,是以劳动时间计算,存在时间银行账户,将来可以兑换成别人对自己的服务。杨枝的经验证明,实际上到最后没有人去兑换,因为它形成了一种文化。因此,各省市、各区、各社区情况不同,社区居民组成也不同,难以形成适应全市的统一政策。现在我国现实状况是:时间银行多由社区居委会甚至社区社会组织建立与运营,而且由于时间银行的建立与运营远远超出一般的社会组织的能力范围,故而在时间银行开办数年后可能面临越来越多服务兑付时多运营不下去而停办的问题。
四、下一步措施
2019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我市3年乃至中长期的养老服务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意见》中提出了“扶持和发展各类养老服务志愿组织,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制度。”我局将按照《意见》和《方案》的要求,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社区老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改革,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照料中心,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抓紧开展相关调研,研究“时间银行”理论,学习先进省市经验,鼓励我市养老服务组织开展相关实践,初步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时间银行”制度。
再次感谢贵委对养老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请今后为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多呼吁和提建议!
2020年4月16日
工作人员:赵楠
联系电话:2341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