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早上,91岁的牛世庚老人坐在茶几前,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喝茶,他的老伴、86岁的田桂英老人端着从楼下社区食堂买的早餐走进屋来……老两口在天津市东丽区金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天,就从这顿热腾腾的早饭开始了。
近年来,天津市民政局倾力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以东丽区为示范区,在街道层面建设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设施(以下简称嵌入式综合体),为周边居民提供托养、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为老服务。“五脏俱全”的嵌入式综合体让老年人享受到“小而美”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也打响了“津”牌养老这块招牌。
干啥都近,比住在家里还方便
85岁的孙国栋老人因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照护,今年1月,老伴刘润花和他一同住进了金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年龄大了,行动不便,儿女又都在外工作。住在这里离家近,吃饭、看病都方便。”刘润花告诉记者,入住金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已经5个月了,她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楼下有食堂和医务室,楼梯有安全扶手,卫生间地面是防滑的,有什么事一喊护理员,他们马上就能赶过来。”
正如刘润花老人所说,记者在该中心一楼看到,这里建设了社区食堂、医务室和社会工作室。社区食堂面向周边居民开放,老年人来吃饭可享受优惠。“医务室是区民政局与区卫健委合作建设的,老人的常用药都有,一般的检查也都可以做。”金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冯振红告诉记者,除了服务入住老人外,他们还为周边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已经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线下诊疗服务1000余人次、助餐服务1400余人次。
“微利,是嵌入式综合体运营的定位,我们要确保它们有‘造血’能力。”东丽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建涛介绍,嵌入式综合体的运营场地是社区配套建设的,使用权归区民政局。区民政局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引进养老服务企业运营。前期,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随着企业为老服务口碑的建立,盈利点会不断增加,“造血”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服务内容全,结合居民实际需求打造
过了中午饭点,东丽区新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逐渐安静下来,工作人员轻手轻脚地干活,生怕打扰了托养区内正在午休的老人。
“我们这里共有32张床位,目前全托老人有16位、短托老人有2位。”新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小华一边轻声介绍着,一边打开了一间没有老人入住的房间。记者看到,房间内干净、明亮,原木色的家具和绿植让屋子显得格外安逸、温馨,床边、卫生间里都安装了扶手。
在中心的活动室,近20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着不同的文娱设施。郝小华说:“每天上午9点半到11点,下午2点半到4点,工作人员会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周边不少老年人也会来参加。”
李建涛告诉记者,在开展试点工作之初,区民政局就明确嵌入式综合体要结合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打造,以服务老年人为主,同时满足其他居民反映较为集中的诉求。所以,新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向居民提供托幼、便民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居民的实际诉求,区民政局与养老服务企业事先到周边小区进行了走访,通过交流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调研,最终确定了嵌入式综合体的具体服务内容。
团队专业,有针对性地服务认知症老人
“阿尔兹海默症是认知症的一种,也是认知症在某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东丽区金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黄超告诉记者,认知症就像记忆的橡皮擦,会抹去老人很多记忆,而且发病过程不可逆。出现症状后,越早干预越能延缓病程。
在金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很多帮助老年人预防认知症和进行康复训练的设计。一面墙上挂着手套、梳子、算盘、毛绒玩具等物品,帮助老人认识事物。康复室里,老人可以用专门的仪器玩游戏,戴上耳机听音乐,用VR眼镜看风景。每个房间都装有感应仪器,可以实时显示老人的监测信息。李建涛介绍,在服务周边居民的同时,金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为全区的认知症老人提供康复托养和预防指导。
今年82岁的赵文慈老人,患有认知症已经3年了。家人得知中心可以为认知症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就将他送来了。“老人喜欢独处,摆弄老物件,一个人能坐一下午。”中心护理人员王淑英介绍,对于这类老人,他们会通过做游戏、触摸物体等疗法来提升老人的认知功能。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东丽区民政局结合全市“津”牌养老服务工作要求,在各街道打造“一街道一特色”的嵌入式综合体。目前,全区已建成街道级嵌入式综合体9个。到2025年,计划打造11个街道级嵌入式综合体,实现全覆盖。
东丽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合明表示,让老年人不用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这是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的工作目标。嵌入式综合体能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急需、高质量、可持续的“养老+N”服务,推动从养老变享老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