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媒体聚焦丨中国社会报:完善制度体系 优化政策供给——天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就2025年社会救助工作安排答记者问

全文如下:

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社会救助工作作出系列安排部署。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做好贯彻落实,采访了天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记者: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完善低保等待遇政策,落实救助制度等。请问天津市民政局如何做好贯彻落实?

答:天津市民政局将从政策覆盖、动态监测、服务创新、精准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协同推进相关部署落地。

一是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政策衔接,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政策落实。制定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认定管理办法》,修订《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目前,《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预计今年适时开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同时发挥区、街道(乡镇)联席会议和“一事一议”机制作用,做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市民政局于今年3月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市民政局还将适时调整低保标准,覆盖更多困难群体。

二是强化动态监测与主动发现机制。运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方式,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并纳入救助范围。加快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改造提升,整合社会救助预警、经办和部门数据交换功能,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提高“一件事”办理效能。持续推进与医保、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共享,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政策集成、资源统筹。进一步优化应急救助机制,落实“急难发生地救助”和“先行救助”,缩短救助响应时间。

三是优化救助服务流程与模式。简化申办流程,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事项“一城通办”。持续落实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业务打破户籍地限制,实行居住地申请办理。规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开展社会救助“直通车”二维码进社区活动,实现困难群众求助“指尖办”。畅通社会救助求助渠道建设,强化市、区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值班值守,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应、受助及时。在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方面,去年11月,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助医、助餐等专业化照护服务,丰富社会救助内容,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元救助需求,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四是加强管理与监督保障。持续落实好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定期比对救助对象信息,防止出现“错保”“漏保”现象。去年11月已发布《天津市社会救助对象定期核查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核查流程。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巩固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专项整治成果,集中做好社会救助领域应保未保、漏保和低保金不按时发放等专项整治。

记者:我们注意到,去年天津市政府把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纳入民生实事,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此项工程进行了部署。请您介绍下,开展此项工程的背景、取得的经验及下一步落实举措。

答: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主要有如下考虑:一是政策驱动与改革深化。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保基本”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型,助力共同富裕。民政部自2016年起连续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累计推出100多个创新实践优秀案例,要求基层探索党建引领、精准救助等新模式。二是基层能力短板亟待补齐。传统救助存在服务覆盖不足、政策执行不精准、跨部门协作不畅等问题。如基层经办人员对政策掌握不熟、动态监测能力较弱,导致救助对象识别和退出机制滞后。三是困难群众需求多元化。随着社会发展,低收入人口不仅需要兜底保障,还需就业帮扶、服务类救助等综合支持,这对基层服务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在完善政策方面,天津市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等文件,精准实施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政策,确保兜好底。在业务培训方面,建立市、区和街道(乡镇)三级基层工作人员培训体系,完善新人上岗、年度业务培训制度,通过集中培训、案例分析、知识拓展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经办人员政策理解和跨部门协作能力,2024年培训300余人次。组织开展全市社会救助业务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以“津助同行温暖万家 兜底有力传递关爱”为主题的社会救助知识宣传周活动,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9万份。在技术赋能方面,今年以来积极整合“金民工程”全国社会救助业务信息系统、天津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天津市救急难服务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完善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研究制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全市22万低收入人口数据开展比对筛查,形成“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模式,主动发现遇困群众并进行救助帮扶。

记者:据了解,近年来,天津市政府持续将社会救助相关工作纳入民生实事,今年又将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等纳入民生实事,作出系列部署。请问天津市民政局将重点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答:一是统一谋划部署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将困难群众作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点保障群体,及时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全市20项民心工程重点任务,全市“一盘子”谋划部署,组织推动各项社会救助工作落地见效。天津市民政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和调动部门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为困难群众筑起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

二是完善兜底保障政策。动态修订完善低保、特困等政策措施,规范审核确认程序,加强对象动态管理。先后实施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和成年无业重残人员可参照“单人户”政策单独纳入低保等政策,进一步强化低保在民生兜底保障中的“托底”作用。

三是推进审批事项改革。印发《天津市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改革工作的意见》《加强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改革后续监管工作的通知》,目前已将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全部委托下放到乡镇(街道)实施。推进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业务打破户籍地限制,实行居住地申请办理,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事项“一城通办”。

四是鼓励引导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联合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协会、市社会救助基金会部署开展以“情满津门”为主题的慰问活动,及时发现困难,主动提供帮助,为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725万元。全市4个区联合3家医疗机构建立困难群众就医绿色通道,已实现101名困难群众看病就诊“先诊疗、后付费”。

五是强化综合整治。指导各区街道(乡镇)开展互查,对新审批及349名近亲属备案救助对象100%开展复核审查,对临时救助等开展专项整治。聚焦社会救助领域集中整治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政策保”等现象。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