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天津人是海河儿女,出门看见海就仿佛见到了逝去的亲人。”3月30日,69岁的天津市民常京军与妹妹怀抱父母的骨灰,登上了“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海风拂面,海鸥盘旋,伴随汽笛长鸣,载有京津冀39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缓缓驶向渤海湾。
船舱内,礼仪人员敬献花篮,全体默哀致敬。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常京军与家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登上甲板,将亲人的骨灰轻轻葬入万顷碧波。伴随着落花瓣瓣,逝者在广袤海洋的拥抱中枕波长眠,回归自然。
这是常京军第二次为逝去亲人海葬。2023年,在北京市民政局组织下,常京军的姥姥姥爷在天津港东疆码头完成海葬,“我的父母都是军人,追随老人完成海葬是他们的遗愿”。
“从孕育生命的大海中来,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去。”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副站长高勇介绍,天津自1990年开始推行海葬,36年来,已成功举办骨灰撒海活动509期,安葬骨灰3万余份,参与家属近6万人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优秀服务品牌“海之眠”称号。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杨志伟介绍,北京市骨灰海葬自1994年启动,截至目前,共安葬逝者近4万名,服务随行家属10余万人次。特别是近十年,公众接受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骨灰海葬量已经达到年火化量的4%。
此次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共载有39份骨灰驶向大海,旨在进一步推动节地生态安葬,提升三地殡葬工作协同发展,携手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高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节地生态葬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海葬、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方式安葬骨灰,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6年,民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
在高勇看来,相较传统安葬方式,节地生态葬是一种更现代、更开放的观念,更强调生命的自然回归和精神传承,淡化了对具体墓地和墓碑的依赖,鼓励人们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
高勇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变化,选择海葬的群体逐渐多元,既有党员干部、老兵家属,也有环保志愿者、普通群众和海外侨胞;既有百岁老人,也有几岁孩童。
71岁的天津市民慎龙辉也为家人报名了今年的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慎龙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压力大,近几年他愈发觉得,定期扫墓、祭拜已经成为了后辈的负担。
几年前,慎龙辉的两个弟弟相继去世,和家人商讨后,他就为母亲、弟弟三人报名了海葬,“也算完成了母亲多年前‘回归大海’的遗愿”。慎龙辉说,如今政府不仅免费提供骨灰撒海服务,还给予补贴,这种形式值得推广,“我之后也会写遗嘱,要求海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探索节地生态安葬的先进经验。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民众给予激励补贴。
高勇介绍,为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天津市民政局联合财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实施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办法、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通知,对天津户籍逝者家属申请参与骨灰撒海服务的,免费提供1000元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后将每具骨灰减免费用提升至2000元,并给予承办人1000元奖励,对火化后直接选择参加骨灰撒海的承办人再给予142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
同时,天津市民政局充分考虑参与者年龄结构和职业属性,在增加预约电话号码的基础上,拓宽骨灰撒海网上报名窗口,开通短信提醒服务,多维度畅通报名渠道,全力保障逝者家属快速、及时参加海葬。
数据显示,自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天津市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市民群众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每年报名人数是政策出台前的1.5倍,进一步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更好地保障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切实把“利民、便民、惠民”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清明节前夕,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业务三科殡仪服务员穆宁翻看着“海上共祭”活动报名单,摇了摇头感慨道,“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来”。
2012年的一次海葬活动上,穆宁遇见了一对中年夫妇,怀里红布裹着的骨灰盒在晨光里泛着绸缎特有的光泽。
“同志,我们想……”这位母亲开口时,她鬓角的白发正随着嘴唇颤动,五十出头的年纪却像株被风霜打蔫的秋菊。她丈夫递来的申请单上,"12岁"三个字瞬间刺得穆宁眼眶发酸。
穆宁瞬间读懂了这个家庭的故事。他转身更换了一双崭新的缎面白手套,缓缓地打开了用红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骨灰盒,然后将骨灰挪进特制的可水溶降解的包装袋中。
“能让我自己写名字吗?”这位母亲突然攥住穆宁的袖口。在骨灰袋的外包装上,她工整地写下了孩子的名字,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墨水在布袋上洇开小小的漩涡。
随后,在前往海葬的船上,穆宁再次见到了这位母亲,她将骨灰袋紧紧地护在怀里,一如十几年前产房里抱着新生儿的模样。穆宁从她身边经过时,她又一次拉住了穆宁的衣袖。“拜托……能不能换个顺序,我们想多陪会儿孩子。”穆宁俯身仔细听了好几遍,才听清了她的耳语。
甲板上,其他家属陆续送别了亲人,这位母亲才缓缓地走向海撒骨灰装置。“您按这个键。”穆宁指着控制台上绿色的按钮,透明罩下的传送带泛着冷光。她的手指悬在半空发抖,阳光恰在此时穿透云层,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跃起无数金鳞,伴随着传送带的低鸣,孩子的骨灰滑落至海面,数十秒后,缓缓地沉入海水,慢慢散去。
“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穆宁担心这位伤心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他凭借专业知识,时刻准备着——左手紧握速效救心丸,右手死扣住防护栏的一角。令人意外的是,她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而是缓缓地开口,沙哑的歌声混着咸涩的海风飘散开来。
几分钟后,船停靠在岸。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这位母亲走下了船,她告诉穆宁,“我希望孩子在海浪的陪伴中快乐远航,而我再也不会来海边了,因为无法忘记。”随后的十多年,穆宁每次都会仔细地翻看“海上共祭”名单,但她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
为了方便市民祭祀,天津市已连续十五年举办“都市文明·海上集体共祭”活动。每年2月初至3月20日,市民可以通过热线电话自愿报名参加,清明节当天,民政部门将组织家属集体乘船到撒放骨灰地点,进行祭祀活动。同时,天津市民政局推出免费“生命晶石”,将逝者部分骨灰制作成圆形晶体饰品,为家属留住“思念”。
“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意味着一段独特人生旅程的结束,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这段旅程画上最后的句号,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在穆宁看来,殡葬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凝结着生命敬畏与人文温度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