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今晚报刊发特稿《人生大事 最后的守护》,报道了三位津门殡葬女性工作者,在生死交界处书写的动人诗篇。
全文如下:
李昕宇工作照
陈益冰工作照
常雪莹工作照
摄影 记者 姜宝成
在人生旅程的终点站,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生命摆渡人”:他们每日触碰生死却播种希望,身处肃穆之地却传递温暖。当25岁的李昕宇为逝者描画最后妆容,31岁的陈益冰在烈焰前守护生命尊严,36岁的常雪莹在寂静墓园记录生命故事——
这些“80后”“90后”“00后”女性正以独有的细腻与坚韧,重塑着传统殡葬行业的温度。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更是用专业与温情照亮生命归途的现代殡仪匠人。
让我们走近三位津门殡葬女性工作者,聆听她们在生死交界处书写的动人诗篇。
■无论生命因何而止,我们都会用这份最后的体面守护生命尊严,也为破碎的心灵送去些许慰藉。
■这是特殊而神圣的行业,关乎人们对生死、亲情和人性的思考。
■能够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身上的责任。
■以前觉得是送人最后一程,后来才懂,是在帮活着的人把念想“埋”进土里。
市第一殡仪馆殡仪服务员李昕宇
“人生告别会” 为了让每个离别都有尊严
暖黄灯光下,25岁的李昕宇正为逝者整理衣襟,手上戴着的印有“情暖至归”的白色手套,见证着这位“00后”殡仪匠人的成长。从东北来到津门,从立志进入殡葬行业的少女,到能精准完成遗容修复、参与“人生告别会”,她用两年时间将“死亡也可以庄重温暖”的信念化作行动。当同龄人追逐潮流时,这位殡葬专业科班生选择在告别厅里,用绣花针般的细致为生命摆渡,让每个离别都带着尊严的温度。
初入行进入“人生告别会”工作室
李昕宇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现任市第一殡仪馆业务二科殡仪服务员,并参与“情暖至归”人生告别会工作室工作。“刚来单位的时候,恰巧赶上‘情暖至归’人生告别会工作室的成立,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李昕宇主动攻克语言关、钻研地方习俗,通过向资深前辈请教和系统学习,很快掌握了天津民俗文化精髓。
在李昕宇的记忆里,第一次接触遗体时,是给一位老奶奶化妆。“那位老奶奶很慈祥,就像睡着了一样,感觉很亲切的。”这是李昕宇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面对死亡,她轻轻地给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奶奶梳着头、整理妆容,“第一次以服务人员的身份面对逝者,感觉还是手忙脚乱的,但总算是沉住了气,顺利完成了工作,不能辜负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李昕宇说,“我见证过许多生命离去的场景,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那些过早凋零的年轻生命……无论生命因何而止,我们都会用这份最后的体面守护生命尊严,也为破碎的心灵送去些许慰藉。”
“遇到你是老人最后的福分”
入职刚刚两年,李昕宇便快速融入了殡仪馆的工作氛围。作为“情暖至归”团队的核心成员,她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在传统殡仪服务中注入创新理念:不仅将背景音乐库进行系统性扩充,按不同场景分类整理出适配性更强的曲目体系,更将自学的影视剪辑技术运用到人生回忆录的制作中,通过影像叙事让告别仪式的缅怀氛围更具感染力。
在一次筹备追思仪式的过程中,家属精心整理了诸多珍贵素材,李昕宇负责将这些记忆碎片编辑成册,制作成人生回忆录。为呈现最完美的生命纪念,从午后到星夜,家属与李昕宇反复推敲每一帧画面。当回忆录完成的时候,家属紧紧握住了李昕宇的手说:“真的太感谢你了。”李昕宇回忆说:“当时没觉得怎么样,我只是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家属非常激动,我也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每一次我都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还有一次在服务中,家属对殡仪流程感到了困惑,李昕宇以专业素养展开细致入微的解答,用温暖同理心化解疑虑,最终让告别仪式圆满举行。事后家属动情地表示:“能遇到你这样贴心的服务人员,是我们全家的幸运,也是老人最后的福分。”
“只要自己想好了 妈妈就支持你”
回溯她的职业启蒙,高中时期一次偶然契机让殡葬专业走进了她的视野。在高考结束选择报考院校的时候,李昕宇问自己的妈妈,“我要是学习殡葬专业怎么样?”本以为妈妈会劝阻,没想到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只要你自己想好了,我就支持你。”
妈妈的支持,给了李昕宇前进的动力,求学期间,李昕宇不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还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她熟练地掌握了遗容修复技术。小时候在天津的求学经历,让李昕宇报考单位时多了一份牵挂,“我在天津一直上到小学三年级,才跟家人去的东北,我小时候就挺喜欢天津的,这也是我回来的主要原因。”
李昕宇始终相信,自己守护的不仅是逝者的尊严,更是生者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个“00后”姑娘用专业与温情,在“生命终点站”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殡葬人的青春诗篇。
市第三殡仪馆遗体火化师陈益冰
高温火化间坚持4年 “大事不能掉链子”
清明时节的大风劲吹着津门大地,在市第三殡仪馆的遗体火化间里,蓝色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烤干的陈益冰,正专注地调整着火化炉参数。作为天津殡葬行业唯一女性火化师,梳着利落高马尾的四川姑娘,发丝整齐地束在脑后,眉眼间透着干练与朝气,她用四年时光在上千摄氏度的炉火前书写着对生命的敬畏。
“我可以做好”
1994年出生的陈益冰曾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家乡的程序员工作与“996”生活模式让她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挺有主见的,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尤其在找工作这件事上。
来到市第三殡仪馆之前,陈益冰跟普通人一样求职,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在考试的过程中,各种岗位我都想去尝试,机缘巧合来到了三馆。”面试的时候,当转运车上覆盖红绸的遗体首次映入眼帘时,“像是睡着了一样”的直观感受,让这个爱追星、爱打扮的姑娘找到了职业锚点。
陈益冰说,刚认识的人听说她的职业,十个有九个都会瞪圆眼睛问:“小姑娘怎么会选这行?不害怕吗?”“但相处久了,当他们看到我工作时专注的样子,听我聊起工作中的暖心故事,甚至发现我还能用专业知识帮他们解决困惑,那些偏见就像阳光下的冰块一样慢慢融化。”现在朋友们都说,“原来这份工作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你眼里的光骗不了人。”
“我可以做好!”面对父亲的不解,陈益冰暗下决心。“因为我从小是放养式的教育,父母对我或有期待,也会觉得不理解。但当我真正去做并且坚持了这么长时间以后,他们也不要求我改变。毕竟这几年我过得好与坏,他们都看在眼里。”在高温的火化间里,她承受着男性同行都难以忍耐的炙烤,却毅然地坚持了下来,只因“生死大事不能掉链子”。
“给逝者鞠躬时腰要多弯些”
很多人觉得火化工作就是按流程操作,没啥难度。但这份工作远不止机械化的步骤,更需要带着人情味。“比如处理遗体时,每个动作都要轻柔细致,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让逝者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家属们正经历最脆弱的时刻,有人需要安静的告别,有人希望按家乡习俗操办。这时候就不能死守流程,得耐心倾听、灵活调整。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是抚慰伤痛的关键。
陈益冰说,她现在给逝者鞠躬时,腰总要多弯一些,主要是为了接住家属托付的心意,这种做法主要来自一次接触“大体老师”的经历。“那天,阿姨将纸条递过来时,纸团早被攥得发潮,可钢笔字依然一笔一画透着劲,这张字条在我心口揣了三年。”据陈益冰介绍,阿姨的丈夫生前就决定捐献遗体,去世后当了两年“大体老师”,“我捧着那个骨灰盒,突然觉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压手。以前觉得我们干的是送人最后一程的工作,那天才懂,其实是在帮活着的人把念想‘埋’进土里。”
“平时很少生气 因为没必要”
在传统观念中与死亡打交道的行业里,陈益冰展现出独特的女性力量。她会为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整理衣襟,会默默陪伴捧着骨灰盒独坐数小时的遗孀。这些瞬间让她领悟,火化师不仅是技术工种,更是情感摆渡人。
作为天津市唯一一位女性遗体火化师,陈益冰坦言她是有一点压力的,“我觉得‘唯一’这个词分量很重。起初,我会有些纠结,总担心工作做不好,但是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竭尽全力,无愧于心就好了,怀着责任心和爱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最真诚的态度去服务逝者,让生者得到慰藉,这才是我最应该做的事情。”
这份工作让陈益冰感觉到很充实,但是工作内容很封闭,这也能激励她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兴趣爱好,她挺喜欢唱歌的,也打乒乓球、拼乐高、做手帐,学尤克里里,现在喜欢上了读书。她说,自己的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关系比较近的朋友根本不会在意。“我有一个大学室友去年结婚,也邀请我去参加她的婚礼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活中,我一般不会跟别人握手,不是因为我从事的这个行业,只是不习惯这样的打招呼方式。”
四年的工作经历,让陈益冰学会了敬畏生命、敬畏死亡,让她对生死和离别有了一个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在我看来,世上最可怕、最遗憾的事情并不是亲人的离开,而是不懂得珍惜身边人。我想说,人终有一死。我们没法阻挡死亡,但却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尽力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重要的人,创造更多温情的经历。陈益冰说,“我学会了活在当下,过好眼前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不再焦虑以后的事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我的性情变得非常平和,平时很少会感到愤怒和生气,因为真的没必要。”
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墓地管理员常雪莹
白发人送黑发人 她默默守护撑一把伞
在生命最后的驿站,她用温暖抚慰伤痛,以专业守护尊严。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的常雪莹,既是“永生缘”服务队中传递温情的使者,也是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
从为失独家庭搭建情感桥梁,到以精湛技艺斩获国家级赛事荣誉,她以平凡岗位书写不凡人生,诠释了新时代民政工作者的匠心与仁心。
巡视墓区时会留意一座墓碑
常雪莹的工作日常,是穿梭于墓区与家属之间。作为墓地管理员时,她经常穿梭在青松翠柏间,接触最多的就是逝者家属,她尊重逝者,同样尊重逝者家属。
对常雪莹而言,墓碑不仅是冰冷的石材,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除了日常维护,常雪莹还承担着特殊的心灵抚慰工作。
2023年上半年,一对老两口给常雪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年仅30岁的孩子因突发疾病离世,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每周探望孩子时,老两口总会走进业务厅提出各种维修要求。常雪莹逐渐明白,那些反复修缮的请求背后,是对儿子绵延不绝的思念。通过每周的聊天和互加微信,常雪莹与老人渐渐熟络,巡视墓区时总会特别留意这座墓碑,常给老人发送现场照片。最后一次见面时,老人眼含泪水对她说:“这可能是我们为孩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了,谢谢你闺女,你为我们做到了。”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常雪莹眼眶发热,真切感受到“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重情感。
一线能手走上全国领奖台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常雪莹刻苦钻研技能。成功的果实,往往是在无数次辛勤耕耘后,悄然成熟的。通过不懈努力,经过大量专业训练及反复演练,常雪莹获得了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天津赛区选拔赛一等奖,她顺利拿到了参加2024年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门票”。
在决赛中,常雪莹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墓地管理员赛项个人奖三等奖。“能在全国大赛中获奖,真的挺开心的,主要是感谢单位对我的培养。参加全国比赛,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这份荣誉背后,是常雪莹对职业标准的极致追求,对服务流程的“精雕细琢”。备赛期间,她白天处理日常工作,夜晚研读专业文献,甚至模拟家属视角对服务提出多项改进建议。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她在天津赛区选拔赛中一举胜出,最终站上全国领奖台。
“干这行我没感觉有什么不同”
作为“永生缘”服务队核心成员,常雪莹始终在一线服务,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每一位逝者家属。
去年清明节,一位母亲在女儿墓前哭到虚脱,常雪莹默默地为她撑伞,并教会她如何制作永生花。如今那束由母女旧衣改造的布艺花,依然在墓碑前静静绽放。
细致的服务和温柔的态度,让常雪莹收到了很多善意的反馈。其实,常雪莹家里并没有从事殡葬行业的人。“我干上这一行,是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觉得挺不错的,就报考了,然后就来到了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
常雪莹说,“总有人会问我,做殡葬行业,平时待人接物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说真的,我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同,现在大家对这个行业接受程度挺高的,我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对我都挺支持的。”
常雪莹认为,她从事的是特殊而神圣的行业,“它关乎人们对生死、亲情和人性的思考,能够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身上的责任。当然,我也被很多温暖和感人之处所打动。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珍惜眼前的人和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