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报》刊发文章《有“爱”无“碍” 为精神障碍患者照亮归途》,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峰接受采访。
文章节选:
社区康复是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水平,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部署开展“精康融合行动”,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本版聚焦“如何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水平”这一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工作者介绍当地或机构在提供方便可及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动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改善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各地深入推进此项工作提供借鉴。
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是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营造安全、平稳、健康、有序社会环境的重要举措。请问当地在开展“精康融合行动”中有哪些思路和部署?目前工作进展如何?
朱峰:“精康融合行动”旨在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更好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总体思路是多维度、系统性的。目前,天津市从三方面积极推动。一是重视政策创制。出台“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对“精康融合行动”具体服务要求、部门职责分工等进行规范与明确。二是加强协同联动。定期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工作部署会、政策调研会,研究支持政策,解决问题堵点,合力推动“精康融合行动”顺利开展。建立专家库,研究制定“精康融合行动”政策规划。三是培育服务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支持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新挑战。请问当地在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朱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天津市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出台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可用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统筹保障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所需经费。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整合社区内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共同推进社区康复服务。通过举办健康讲座、联谊会等方式,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其中,促进社区融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三是推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营造关心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良好氛围。通过烘焙坊、香皂坊、园艺工坊、奶茶工坊等职业康复项目,增加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项目,为康复对象提供就业机会。在有条件的涉农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康复服务模式,针对交通不便等问题,采取免费接送、物质激励、积分兑换、陪伴出行等措施。加强资源链接,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就业岗位、志愿服务,形成多元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