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2025年民心工程民政项目怎么干

2025年民心工程已经全面开展,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峰带领民心工程责任处室负责人就25年民政项目怎么干向群众汇报。

问题1:今年民心工程市民政局承担的任务都包括哪些?

朱峰:年民政主要承担养老和救助两项任务。

养老方面进一步提升津牌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做3项工作:一是加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幸福院)30个、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个。二是继续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三是打造示范型老人家食堂,打造30个具备明厨亮灶、集中堂食、个性化送餐、网络服务等功能的示范型食堂,建立可持续、可推广复制的运营机制与模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

救助方面进一步兜牢困难群众保障底线。今年将通过合理测算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

问题2: 今年民心工程养老项目命名为“养老提升工程”,从“提升”一词可以看出,一是我们的基础打好了,二是要突出优化。那么请朱局长介绍一下,目前全市养老工作基本情况如何?具体要从哪些方面提升?

朱峰:目前,我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4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4.9%。养老问题是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和谐的重要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养老工作,每年都将养老项目纳入民心工程。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的二十二个字工作目标方法,创新“开放干养老”的思路,紧抓政策、设施、服务、监管、市场这五个关键环节,全方位构建养老服务“五大体系”,培树了“津牌养老”服务品牌。目前,我们天津共有街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180个,养老机构371家,日间照料中心1338家、老人家食堂1874个,已基本搭建起市级一平台、区级一中心、街镇一场所、社区一设施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今年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可见养老工作之重,这也是今年我们开展养老工作的最高指南。我们将从3个方面来提升津牌养老服务质量:一是扩大老龄格局加大老龄工作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作用,启动“十五五”老龄和养老规划,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二是提升养老服务。也就是完成好今年的民心工程项目。(推动新建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幸福院)30个,新增示范型老人家食堂30个,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不少于1000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新建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个)三是发展养老产业。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支持引导北京养老服务优质项目来津投资落地,鼓励我市优势养老服务企业向河北省延伸布局;举办重阳节养老服务博览会,推出更多老年康养消费项目和消费活动。

问题3:在老人需要的各项服务中,吃很关键。老人家食堂推行很多年了,今年要打造示范型老人家食堂30家。“示范性”和以往有哪些不同,要从哪些方面体现?为什么这些方面要重点做?目前什么进展?

朱峰: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用餐需求可以说是老年人居家养老排在首位的需求,所以这是近年来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自201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以来,市民政局牵头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组织推动网点建设,经过五年,我市老年助餐服务稳步发展,清理了一些难点堵点、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可以说,天津的老人家食堂是津牌养老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天津的老年助餐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现在,我市老年助餐服务从打基础进入了全面优化的新阶段,不仅要把老人家食堂办起来,更要办得好、办得活、办得久。

今年,老年助餐工作纳入了民心工程,争取将福彩公益金用于老人家食堂升级改造,在全市打造30个示范型老人家食堂,引导建立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运营机制与模式,推进全市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

示范型老人家食堂是在一级老人家食堂基础上,再次进行优化提升,目标是:明厨亮灶、指标可考、食材可溯、文化可融、营养可及、安全可查、服务可持续。相较于普通食堂,示范型老人家食堂餐品数量更多,服务功能更全,设施设备更智能,同时还要打造各自的文化特色,营造敬老孝老爱老氛围,成为老年助餐和社交的新场所。

目前,市民政局正在指导各区科学合理地挑选点位,选址后将启动提升改造工程。

问题4:智慧养老是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今年,提升养老服务设施水平过程中,这个智慧化要怎么干?刚才提到服务更规范,在智慧化建设方面,有何体现?

养老处:智慧化养老是养老服务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提出打造智慧化养老综合体,正是一次有益尝试。我们制定了《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指引》,指导综合体标配视频监控设备、数据监测平台、场景展示大屏等设备,同时选配智能化设备供老人自愿选择并开展数据分析。智慧化综合体预设智慧安防、智慧监护、智慧照护、智慧评估、智慧健康管理等十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监管的全流程覆盖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通过高科技加持,让居家养老服务更聪明、更精准、更暖心。

问题5:今年,要重点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这个“嵌入式”如何理解?要发挥什么作用?您可否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朱峰: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也就是养老服务综合体,指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建设的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就是让老年人在家门口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就能享受专业化、多样化、一站式的养老服务。

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的本质是以社区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将专业化服务“化整为零”地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圈。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嵌入,更是服务、资源和情感的嵌入,将养老服务向就近化、精细化、人性化深度发展。“嵌入”主要指4方面“嵌入”:一是空间嵌入将养老服务综合体直接建设在居民社区内部或周边,确保老年人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服务,打破传统养老机构“集中化”“远距离”的局限,营造“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的新模式。二是服务嵌入养老服务综合体就是为了解决老年人在入住机构、长期护理、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助餐助浴等需求,推出了“三入四嵌一床位”的整体解决方案,打破的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分割式的服务,强调的是功能的“1+1+1>3”。三是资源嵌入养老服务综合体是居家社区养老的“阵地”,我们要求每个街道建设一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就是以行政辖区为单位,将社区照料中心、医疗服务机构、各类商户、公共服务商等碎片化的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合力。四是文化嵌入保留老年人熟悉的社区环境,避免因入住养老机构而产生的“脱离感”,支持老年人在熟悉的社会关系中安享晚年,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作用:一是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背景下,嵌入式设施通过提供专业照护和喘息服务,减轻家庭照护压力,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二是填补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断层,传统养老机构容量有限且门槛较高,嵌入式机构以低门槛、普惠性服务覆盖大多数老年人需求,尤其是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人。满足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让老年人在不离开熟悉环境的前提下获得专业服务,延缓身体机能衰退,维护社会关系网络,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问题6:今年的民心工程提到,我们将继续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对此,大家都很关注,请问对哪些群体开放,报名渠道是什么?

养老处:今年的培训对象是中度失能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的照护者。我们争取到了中央福彩公益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将分成12个项目落地,每个项目培训100人,共计1200人。另外我们也在积极争取慈善资金投入到这个项目。我们会在确认培训机构后在天津民政官网公示培训机构名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有意向的观众朋友可以打电话咨询。

目前,全市340万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中,失能老年人有14万人,占比超过4%,这个数量非常庞大。子女长期照护失能老人,身心压力非常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许多群众对养老的焦虑,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痛点问题。为了提高我市家庭养老照护能力,普及养老护理知识,我们还制作了20期、每期20分钟的专题教学视频,邀请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医院的教授和专家,围绕急救常识、生活照护、疾病用药等方面进行专业理论讲解及操作技术指导,课程在“天津民政”公众号上可以随时观看。大家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也能够掌握到相关的知识。我们也会鼓励养老综合体、养老机构有机会多开设这样的课程,给大家提供相关的培训。

问题7:今年,市民政局还承担了“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这一项民心工程”,今年我们计划怎么干?

救助处:今年我们主要是部署开展三项重点任务,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一是开展全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准备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各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构建“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力”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为救助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看护照料、助餐助浴、心理疏导等服务。二是做好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研究制定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政策衔接机制,指导各区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三是适当提高低保标准。我局将积极会同财政等部门根据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有关统计数据进行测算,适当调整低保标准,减轻困难群众生活压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问题8:这一项工作,也是年年都会列入民心工程,和往年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救助处:今年实施的扶弱助困工程与往年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救助方式有新拓展。以往社会救助主要是为救助对象发钱,通过发放低保等救助金,解决救助对象吃饭、穿衣问题,救助方式比较单一。今年我们重点是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比如,我们将投入社区公益金,采取购买服务方式为一些老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殊救助对象,提供看护照料、康复训练、就医陪护等照护服务。二是救助政策覆盖范围有扩大。以往社会救助对象主要是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为进一步扩大救助政策覆盖范围,将专项救助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至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形成梯度救助格局。去年,我们研究制定了《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认定管理办法》,其中,建立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这项救助政策,但是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今年,我们将研究制定天津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建立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救助流程和方式方法。三是救助标准有提高。我市现行低保标准是从2020年由家庭月人均980元调整为1010元,迄今已连续四年多未做调整,救助对象对调整低保标准较为关注,救助对象人数相比往年也明显有所下降。今年我们将积极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认真研究我市救助标准,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测算,适当提高救助标准,进一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品质,提高困难群众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