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我为群众办实事——市民政局就2024年民心工程完成情况向群众汇报

2024年已接近尾声,20项民心工程即将收官,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峰带领民心工程责任处室负责人就民政项目完成情况向群众汇报。

问题1:今年市民政局承担的两个民心工程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如何?

朱峰:首先向群众汇报一下,今年我们提前超额完成了民心工程任务。首先是“津牌养老”又有了新的成果,我们立足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了10个智慧化养老综合体、10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培训了2200名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今年我们还将开通津牌智慧养老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群众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救助方面,工作思路在原有的“人找政策”上叠加“政策找人”,出台了低收入人口认定新政策,增加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救助,开展动态监测,引入慈善资源,提供“发点球式”临时救助,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大慈善”的方式,把救助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精准地让确实困难的群众得到救助。

问题2:今年的民心工程提出打造10个全生态、专业化的机构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我们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样的意义?

东丽区金桥养老中心认知障碍照护专区

朱峰:认知障碍症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症,患上认知障碍的老人,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明显下降,会出现不认识亲人、记不住家庭住址,无法准确判断物品位置这些情况,给老人自身和亲属都带来很大的困扰。

根据市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居民期望寿命达到82.03岁,而越是高龄老人,患上认知障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样本统计显示,认知障碍症在我市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20%,也就是每5个老年人里就有1个患有认知障碍,认知障碍老人增多成为困扰家庭和社会的公共问题。

对于认知障碍的治疗主要分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两种,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属于非药物干预范畴,也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非常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比如有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装饰了老人家属提供的老照片、老物件,尽可能还原老人年轻时生活、工作的场景,工作人员扮演家属帮助老人康复,老人的情绪躁动得到安抚,思维能力得到维持,有的老人甚至唤起了一些记忆。有的家属就反馈,自家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在养老机构再也没有走错过屋,整体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这就是我们打造这个专区的初衷。

问题3:今年我们的民心工程还包括“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如何?

朱峰:今年我们超额完成了这项任务。我们原定的目标是培训1000人,在报名阶段我们看到统计,感到群众的需求非常强烈。这时,我们再次展现了“开门干民政”工作方法的优势,发挥社会组织链接资源广、响应群众需求快的特点,发动他们积极参与,最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慈善基金捐助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培训范围,实际培训了2200人。今年是开展培训的第三年,从项目开展至今,已经培训了4402人。

问题4:通过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家属能学到什么技能,具体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养老处:在开展这项工作前我们做过调研和分析,失能老人照护者最迫切的需求是关于专业照护技能的需求。比如,想给一个失能的老人翻身就是很困难的事。老人不配合,如果没有专业技巧,有时候两个成年人一起抬都翻不动,还很容易给老人造成伤害。此外,关于喂饭、换药、营养搭配、防糖控糖、预防肌肉萎缩都是家属提及比较多的需求,我们针对这些常用场景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参加过培训的家属反馈,学习了专业技能之后,感到事半功倍,没有那么“崩溃”了,感觉老人也舒服了许多。

同时,我们考虑到长期照护失能老人是一项非常“熬人”的工作,24小时不分昼夜,各种突发状况频发,面对着自己失能卧床的至亲,照护者在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我们的培训专门安排了心理辅导内容,通过线下授课、小组讨论、个案帮助等活动,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帮助他们释放压力、缓解焦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家庭和社会的潜在风险。

问题5:对于没有参加现场培训的群众,是否有其他培训渠道?

养老处:目前,我们培训主要的受众群体是经济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者。我们还制作了20期、每期20分钟的专题教学视频,邀请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医院的教授和专家,围绕急救常识、生活照护、疾病用药等方面进行专业理论讲解及操作技术指导,课程在“天津民政”公众号上可以随时观看。大家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也能够掌握到相关的知识。

问题6:今年的民心工程还有一项是“建设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家”,这与传统的综合体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提升?为什么特别强调“智慧化”?

养老处:智慧化养老是养老服务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今年提出打造10个智慧化养老综合体,正是一次有益尝试。我们制定了《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指引》,指导综合体标配视频监控设备、数据监测平台、场景展示大屏等设备,同时选配智能化设备供老人自愿选择并开展数据分析。智慧化综合体预设智慧安防、智慧监护、智慧照护、智慧评估、智慧健康管理等十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监管的全流程覆盖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通过高科技加持,让居家养老服务更聪明、更精准、更暖心。

问题7:今年我们在救助方面还有一项民心工程“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群众能够如何受益?

救助处:今年,我们的救助工作有三方面变化。主要体现在加政策、加手段、加助力三方面:

一是加政策,更快补齐救助短板。经过多年发展,天津的社会救助体系可以说框架比较健全,政策措施比较完善。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是找准保障体系中存在空白且又是群众痛点难点的问题,击破它,把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今年,我们格外关注到低保边缘群体,特别是因为大病医疗、子女教育、突发意外发生大额刚性支出而陷入经济困难的群众。我们出台了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两个新的政策,建立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救助政策,形成分层分类、梯度救助格局,通过不断加大科学性、延展性,抵御政策“悬崖效应”,向实际遇困的人伸出援手给与帮助。

二是加手段,更加突出主动发现。在救助工作中,找到困难群众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这些年通过宣传,大部分群众在遇困时能够找到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但也有一些困难群众由于各种原因,不愿也不会表达自身诉求,错过了被救助帮扶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出救助工作要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今年,我们重点推进了低收入人口动态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将全市22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体系,截至目前,信息平台共预警1.24万人次。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法,线上做好各部门数据比对,线下做好民政关爱走访的传统群众工作,主动发现、主动服务,全市纳入保障范围群众8.87万户、13.69万人。

三是加助力,更多引入慈善资源。我们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动员全市114家基金会和189家慈善组织开展灵活救助帮扶,组织了“情满津门”困难群众走访慰问、抗洪防汛受灾群众慰问、“新春·爱暖包”等活动,总共发放慰问金1.55亿元,受益群众16.5万人。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