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殡葬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运用“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和“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22 字工作目标和方法,实施全国首例殡葬服务设施大规模骨灰迁移,打造“送亲人找民政”惠民殡葬服务、“海之眠”骨灰撒海等品牌。
小切口、找准点,破法治支撑之题。一是“小快灵”创制,增加法治精度。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规范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的政策文件,联合多部门制定经营性公墓审批监管、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和收费管理、丧葬用品市场管理等10余项综合监管措施,编制节地生态安葬、重大突发事件遗体处置等4项地方标准。二是小碎步拱劲,增加法治力度。在2017年已修订《天津市殡葬管理条例》部分条款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条例列入市人大立法规划(2023—2027年)二类项目,地方立法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是小细节谋划,增加法治温度。实施市第二殡仪馆8.85万具骨灰集中迁移,面对21公里长距离搬迁、10余万家庭参与的挑战,坚持法律手段运用与温情服务结合。
打品牌、争市场,破回归公益之题。一是建设施,加强基础支撑。强化政府兴建设施的主体地位,编制市区两级布局规划。将市属3个殡仪馆建设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市级殡葬服务单位实现信息化业务办理全覆盖。二是建专线,开辟服务阵地。开设“96456”24小时一站式服务专线,设计惠民殡葬服务套餐,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在“12345”便民热线建立咨询库,让群众一拨便知市属殡葬服务单位电话、惠民项目和补贴政策。三是建专员,延伸前端联系。建立专员机制,定人定点对口联系,主动登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服务前端联系。
织密网、融执法,破行业监管之题。一是试点带动,创新监管手段。以滨海新区、和平区两个国家试点为带动,在区级层面制定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和合规经营指南,明确市场主体监管预期。二是集中攻坚,增强执法合力。建立民政牵头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围绕封建迷信用品网络销售专题会商对策,堵住市域外线上流入渠道;共同开展整治非法殡仪车、殡葬设施违规建设等专项行动。三是赋权基层,推进关口前移。将殡葬行业治理纳入《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
重引导、育文化,破移风易俗之题。一是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扩大骨灰海葬参与。2014年起实施骨灰撒海费用减免政策,2019年将基本殡葬服务与骨灰撒海等节地生态安葬打包推行,新政策发放补贴资金1300余万元,报名参与海葬人数较政策出台前增加1.5倍。二是发挥全媒体传播作用,浓厚清风新风氛围。在清明节等重要节点,与新闻媒体合作推出文明祭扫系列板块宣传,推广免费网上祭扫平台。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助手作用,主动嵌入生命教育。依托市殡葬行业协会,与红十字会、天津医科大学等团体和院校合作,联合成立生命教育团队,宣讲普及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教化习俗和生命伦理。
打开门,大宣传,破社会误解之题。一是善用媒体宣传,扩大知晓度。开展网络跟评、辟谣发声,处置不实信息,引导舆论风向。今年清明节期间开设媒体聚焦、一图读懂政策等专栏,主流媒体正面宣传每日可见,通过有效宣传,大幅减少投诉举报。二是加大创意策划,增加可及性。紧盯群众关心的事项,策划好看易懂的宣传作品,在电台、电视台播放宣传音视频,在地铁线路投放公益短视频。三是打造模范群像,增加认同感。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推出“‘与城20年’文明共祭20年人物系列短视频”等专题报道,与媒体合作挖掘的《慰藉生者的青年“守墓人”》被新华社公众号推送,相关报道浏览量超3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