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生态殡葬形式多样、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天津殡葬服务新风观察

全文如下:

生态殡葬形式多样、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天津殡葬服务新风观察

遵循亡妻的遗愿,贵阳市民张志强和儿子一起来到天津参加了骨灰撒海活动。看着装有亡妻骨灰的可降解袋子缓缓沉入大海,张志强和儿子依偎在一起,许久没有说话。

记者清明节前在天津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人选择形式多样的生态安葬方式。同时,人们正逐渐摒弃烟火漫天的烧纸祭奠方式,一束鲜花寄哀思等文明祭扫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灵安海洋 生命新延续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她可以在海中长眠了。”张志强说,妻子从小在贵州大山里长大,对大海有别样的憧憬。“今后,每次看到大海都是一次祭奠。”

越来越多的人作出和张志强夫妇同样的选择。3月31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碧海寄情,爱在沧溟”——2024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35位逝者的骨灰乘着撒海专用船撒入大海。

今年61岁的刘红军和十多位家人一起,看着父母的骨灰在瓣瓣落花间枕波长眠、灵安海洋。“海葬是父母的遗愿,他们希望我们一切从简。”


2024年清明前夕,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海葬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尹思源 摄

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天津骨灰撒海活动开展的第35年,自1990年以来已举办骨灰撒海活动459期,累计撒放骨灰2.6万余具。此外,天津不断细化提升服务标准,一方面制定了全过程事项和服务标准,还推出“生命晶石”,将逝者部分骨灰制作成圆形晶体;另一方面,注重殡葬服务绿色化,将骨灰包装物改良成环保可水溶降解材质。

“从孕育生命的大海中来,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去。”这位负责人介绍,2012年6月,天津“海之眠”骨灰撒海服务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系统优秀服务品牌。服务开展至今已辐射覆盖十几个省区市,未来将与其他地区进一步深化殡葬领域合作。

生态安葬 融入大自然

“骨灰坛使用的是可降解材质,3到6个月后,骨灰将融入泥土。这是最切实的入土为安,回归自然。”4月5日上午,生态安葬仪式在天津憩园公墓举行,48位逝者的骨灰在此安葬,参与此次节地生态安葬的天津市民刘先生说,这种“不留骨灰、不留墓碑、土地循环利用”的生态安葬方式在天津正逐渐被人接受。

在天津憩园“永生缘”安葬区旁有一个水池。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业务一科副科长张铮介绍,为了弥补逝者不留名字的遗憾,在给家属的纪念品中增加了一枚印着逝者名字的“永怀币”,逝者安葬后投进水池中,方便今后到此祭奠。

这是4月4日拍摄的天津憩园的“永生缘”安葬区。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摄

清明节前,天津的李女士来到这里,在水池边放下一束鲜花,祭奠亲人。“我们来祭扫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墓穴,而是这片绿意盎然的整体区域,这种方式让我觉得祭扫时的心情更平静温暖。”李女士说。

张铮介绍,2010年,天津市推出了骨灰节地生态安葬,2016年又推出了更为环保节地的不立碑、不留名、骨灰回归自然的节地葬。“市民群众对于节地生态安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张铮说。

文明共祭 鲜花寄哀思

4日上午,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海河厅庄严肃穆。在殡仪服务人员王婷婷的娓娓念诵中,参加“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的市民点亮桌上的心形灯牌,伴着缓缓的音乐和追思词,面对故去亲人的照片静默肃立。

王婷婷在主持都市文明集体共祭仪式。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摄

自2005年起,天津市民政局与天津广播电视台合作,共同创办“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系列活动。20年来,这种不抱骨灰盒、不烧纸,用灵位牌或遗像代替的简约祭扫方式在天津蔚然成风。

“群众对我们服务的需求,就是我们不断前进的目标。”王婷婷说,“我们力求为群众打造更加良好的祭奠环境。”

文明祭扫在天津已深入人心。记者在天津憩园、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和部分社区看到,鲜花正逐渐代替了冥币等物的售卖,许多人摈弃了焚烧冥币等环境污染严重的祭扫方式。

天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持续开展“清风行动进社区”活动,通过背景墙、鲜花、蜡烛等,营造清新、绿色、文明的祭奠氛围。“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献一束鲜花、写一张思念卡片等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他说。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