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社会报》头版刊发文章《回归稳固工作前置 让受助人员返乡即安》。
全文如下:
回归稳固工作前置 让受助人员返乡即安
近年来,天津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将救助管理工作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方法路径,以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工作前置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流浪人员的安置问题,即便送回原籍,他们也有可能再次外出流浪,无法实现救助管理工作‘回得去、留得住、过得好’的目标。”这是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智荣在谈到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工作前置思路时,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针对长期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困难,天津市民政部门加强与流浪乞讨人员属地民政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最大限度地帮助有需求的流浪乞讨人员把问题解决在回到户籍地之前,变原本的护送返乡后再落实安置政策为救助期间提前与户籍地沟通落实,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即安。
没户口的老魏终于回到故乡
老魏是回归稳固工作前置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2022年6月,天津市公安局北辰分局北仓派出所民警在巡查时发现了正在乞讨的老魏,由于一直说不出有效信息,民警便将他护送到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入站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即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今晚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推送了寻亲信息,并进行了DNA采集和人像比对,但都一无所获。考虑到老魏的精神状况与流浪经历,救助管理站将他转至定点医院检查身体。
经过医生诊断,老魏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身体状况无碍。于是,工作人员又将他接回站内,一边贴心照料一边持续寻亲。
一个多月后,工作人员偶然间从老魏口中听到了“前广村”3个字。结合老魏的河北口音,工作人员很快查到了河北省衡水市有个前广村。
经过与前广村党支部书记沟通,工作人员得知,老魏以前确实在村里生活,但后来跟兄弟一起将户籍迁往东北,很久没回老家了。
根据村书记提供的老魏弟弟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联系到了老魏的弟媳。当年,老魏的户籍确实从老家迁出,但由于他走失了,所以最终并没有在东北落户。目前,老魏的弟弟因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弟媳表示没有能力接领老魏,也没有办法帮他落户安置。
“回原籍这条路很难走,尤其是像老魏这样已经迁出且一直没有落户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为此,站内特别组织了一次专题讨论,研究老魏的安置方式。最终决定:努力帮他回原籍。
此后,工作人员联系了衡水市救助管理站,介绍了老魏前期核实的情况,希望给予协助。得知情况后,衡水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向派出所人口管理中心寻求政策指导,同时联系了县救助管理站帮助老魏恢复他在前广村的户籍。然而,派出所民警告知,由于原户籍底册无法找到,查不到老魏的户籍信息,所以无法为他落户。
兜兜转转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一方面,他们积极向天津市公安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他们持续与衡水市救助管理站做好沟通。经过数次磋商与讨论,2023年12月20日,喜讯传来:衡水市救助管理站帮助老魏恢复了户籍,并进一步推进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老魏终于回到了阔别43年的故乡。
无亲人的老唐住进了养老院
“回归稳固工作前置需要做好与流浪乞讨人员流出地救助管理机构、政府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问题。”张智荣说。
2023年12月15日,受持续降雪影响,天津市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中救助了在桥下露宿的老唐。
入站后,老唐自述来自山东某村。根据他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老唐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管理机构,核实他的户籍信息。
有故土可返,为何要流浪?他对返乡有什么顾虑?“虽然确定了老唐的户籍,但从根本上解决他流浪的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工作人员一致认为。
带着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和老唐耐心沟通,又与村委会取得联系。原来,老唐离村多年,父母都已去世,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儿女等法定赡养义务人,在村里也没有房子。
“我们也想多帮帮他,但不是长久之计。”村干部也很无奈。
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再次与老唐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管理机构取得联系,详细介绍了目前的情况和困难。该机构高度重视,先后联系了属地乡镇、村委会,协调落实将老唐纳入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并把他安置在养老院。
今年1月3日,村干部到天津接领老唐返乡。听到熟悉的乡音,老唐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并从衣服里拿出了一封委托医院护工代写的感谢信,交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住进养老院就不用再流浪了,谢谢你们……”纯朴的文字里饱含着老人深深的谢意。
“2023年以来,我们已经为7名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回归稳固工作前置相关服务。从回访情况来看,效果明显,所有护送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都有了稳定的生活。”张智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