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媒体聚焦|天津日报:踔厉奋发 实干争先 以昂扬斗志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政工作新篇章——2022年天津民政亮点工作巡礼

2月7日,《天津日报》专版刊发文章《踔厉奋发 实干争先 以昂扬斗志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政工作新篇章——2022年天津民政亮点工作巡礼》。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民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民政工作政治责任,锚定“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十二字工作目标,践行“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十字工作方法,以昂扬斗志全力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促稳定,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了党和政府工作大局。

强基础 筑牢民政保民生惠民利根基

党建筑基 强化党的民政工作意识

市民政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和落实党全面领导民政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第一议题”制度,把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方案》。局党组带头学思践悟,以上率下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为目标,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民政部门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坚持理论武装,深入开展“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扎实部署四个专题学习研讨,局党组成员带头宣讲、积极实践,将办实事清单和群众诉求清单所列事项一件件做实做细。

抓实组织建设,在局系统开展党建调研,制定“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制度规范、建强党务队伍、加强经费保障”四项举措。通过抓培训、抓制度、抓教育、抓监督进一步统一思想、锻造队伍。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严实工作作风,持续开展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行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深化拓展“筑基”载体,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村入户问需问难问计,深入基层一线纾难解困。以严实有力的作风建设带动各项工作不断上水平。 

摸底固基 民政服务管理情况一目清 

市民政局结合年度重点工作落实和年度工作谋划,在民政各业务领域全面开展摸底调研,对服务对象底数、服务对象类型开展系统排查,梳理管理服务事项和政策举措清单,更新校对业务领域数据,各部门制作并实时更新业务应知应会手册和统计数据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摸底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同先进省市的先进工作对标对表,梳理专项业务经验做法对照表,通过晒一晒、比一比、找一找,明晰工作弱项,借鉴工作思路,制定举措招法,为下一步如何将工作干好做优出彩做好谋定方向。 

规划定向 布局民政重点工作一盘棋

市民政局印发《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养老5个工程,夯实6个要素支撑,打造“津(金)牌养老”服务品牌,为我市养老服务长远发展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出台《天津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涉及11个区70余处殡葬设施的全系统《天津市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会同市规资局、市规划院联合编制《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2—2035)》。重点推进第三殡仪馆改扩建项目和回民公墓二期扩建项目。积极推动市养老院主楼原拆原建、市安宁医院迁建和社会福利院扩建、市儿童福利院渤龙湖院区建设项目的批准立项,不断完善民政服务保障体系和设施规划体系。 

信息互联 织密民政业务一张网

开展“金民工程”天津应用项目建设,以打造“互联网+大数据+铁脚板”民政服务管理对象常态化监测机制为目标,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建成涵盖16项智能预警指标、12个主动发现场景、实现39类数据资源汇集和多维度数据查询功能的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联合民政、住建、人社等部门汇集低收入人口信息20.4万条,通过失业人员登记、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数据比对分析,实现易返贫致贫人群综合评估和智能筛查,提升社会救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效能。打造“津民家”智慧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助力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全市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平台延伸至各区民政部门,婚姻档案跨部门查询助推婚姻登记“全市通办”,打造涉外婚姻登记温馨服务场所。打通残疾人“两项补贴”多元化申领渠道,实现资格认定“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一件事儿”“一卡通”。实现信息化助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一人一册精细化管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等。

上位次 创民政服务民生优秀品牌

一年来,天津民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地扎实开展,全体民政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序推进争先创优,多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和民政部认可。 

民政工作有为有位。养老服务连续15年列入天津20项民心工程,2022年,“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位列我市20项民心工程首位。为回应百姓关切,天津民政在养老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河西区居家养老改革试点、和平区智慧养老试点和西青区农村养老试点,分别获得中央深改委、民政部等部门的典型推介。和平区、河东区、南开区、静海区被列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国家级试点,形成了可复制、有特色的养老服务经验。市区两级锚定既定目标,持续推动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通过“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专项行动开展失能家庭照护者培训。经过一年努力,实现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220张,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102人,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101个,超额完成20项民心工程“两个1000、一个100”任务。 

民政工作争先进位,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进位、创招法,出亮点、展作为。 

兜准基本民生保障有实效。《人民日报》对我市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提升救助速度,最大限度帮扶困难群众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天津新闻》报道我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中国社会报》报道我市儿童福利工作成就。打造天津流乞救助品牌优势,我市流乞人员落户安置工作在全国流乞救助培训会上典型发言,筑牢全国第一梯队位次。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标杆。我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望海楼社区居民委员会等4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河西区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孙茜等11名社区工作者获得民政部“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经过评审认定,我市推出和平区“探索实施‘磐石’成长计划,全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等11个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在天津民政公众号连续刊发。《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天津推进社会组织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成果。

夯实基本社会服务有亮点。我市开展养老服务领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有关做法获国家处非联办《处置非法集资动态》典型经验推广。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信息被市政府内网采用,《中国社会报》作报道。经过全市民政部门、民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耕耘,在2022年的民政部综合评估中天津民政获得优秀等次,民政部发文表扬。

更精准 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精准施策 让政策找人更便捷

市民政局制定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三类兜底对象认定办法,出台兜底保障17条、孤儿医疗补助等政策措施,放宽特殊困难群体申请条件,推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感染儿童纳入价格临时补贴保障范围,有力推动救助对象分类认定、渐进扩面。制定监护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操作规程,规范危机处置和监护保障配合机制。构建“1+5+N”寻亲工作模式和“终身寻亲制”,多维度织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体系,寻亲成功率达99%。精准动态管理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全市18.5万残疾人享受补贴4.7亿元。

精准赋能 增强基层为民服务活力

市民政局开展基本生活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街道(乡镇)工作并加强改革后续监管。建立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建强基层社会救助力量。建成17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4个革命老区未保工作站点,构建市区乡村未保工作网络。制定儿童主任工作指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5400余场,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送入村居“最后一米”。推动滨海新区、河西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暖心送关爱·社工常相伴”示范项目。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深化村级议事协商实践,指导基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动“天津市村务公开平台”转型升级,开展“旧楼区管理秩序提升年”。实现社工站区级指导中心全覆盖,乡镇(街道)社工站覆盖率80.95%,强化“五社联动”,为基层赋权增能。

精准规划 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迈上新台阶 

市民政局推动津(金)牌养老组网工程稳步实施,按照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目标,对接“一卡通”建设市级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全市养老服务大数据汇总。充分发挥河西区居家养老改革试点经验模板作用,建设百家养老服务综合体,着力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三边”“四不离”“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以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切入点,深化居家养老专业照护服务,配套制定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26条措施,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建管扶用”23条措施,老年人助餐服务9条措施。制定实施“两个方案一个演练”,提前拨付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助力疫情防控。

精准管理 助力民政事业规范发展

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开展困难群众专项补助资金审计整改。出台社区星级评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管理等三个办法。规范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体系。开展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专项抽查,加强志愿服务活动规范管理。推动社会组织风险防范化解和综合监管,重拳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性监管、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规范等4个专项行动,主动上门、精准指导,高质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实现日常监管同年检年报、抽查审计、评估评优以及执法监察的有序衔接。

更暖心 让民之所盼件件有回音

强化暖心兜底 

市民政局落实急难社会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启动价补联动,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全年社会救助资金支出22亿元,14227名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发放临时救助金17809.34万元,救助65290人次,持续提高制度可及性和救助时效性。按照户均3500元标准持续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补贴范围扩展到低保、低收入救助群体,兜牢困难群体居家养老安全底线。开展养老反诈骗专项行动。建立“黄橙红”风险管控名单,组织“十个一”宣传活动,摸排23条线索,清退非法集资1200多万元。

强化暖心关爱

在春节、寒假、“六一”儿童节等关键节点,市民政局持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加强未成年人安全保护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治。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点亮六一、共护未来”“福满六一”“我为儿童送关爱”等系列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常态化救治康复孤残儿童,为求学的孤弃儿童插上梦想翅膀,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强化暖心服务

市民政局紧贴群众需求制定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通过开展网上办、承诺办、容缺办理、寄递办理、场景式对接等便民举措,实现业务办理“零跑动”、中介服务“零支出”。将群众满意度评价作为提升工作质效的“度量衡”,全面推动民政政务服务事项“好差评”制度,实现群众办事“一事一评”,窗口来访“一次一评”。拓宽移动端服务覆盖面,开设“津心办”市民政局旗舰店,将民政服务延伸到指尖。新增殡葬服务、社会救助求助、社会组织公告、社会救助自我评估、社会救助经济状况核对授权等便民服务板块,服务项目总数达到40个。推出福彩融入夜市经济,走进金街商超,扮靓天津生活,绘出爱心风景。

强化暖心婚丧 

市民政局积极引导健康婚姻家庭观念,开展心理辅导、关系修复、矛盾调解等婚姻家庭辅导。组织“5·15国际家庭日”专题宣传活动,营造文明婚俗良好氛围。实现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在推进殡葬移风易俗上,推出官方免费网上祭扫、“都市文明·网上集体共祭”、全时全域家庭追思会场景、集体代祭清风行动、网上续期缴费等便民惠民举措。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给予家属和承办服务单位双补贴。持续开展“3000元一站式全程文明殡仪服务”,2022年全年共承办服务8998单

开门干民政

链接资源共建党的民政事业

开门倾听各方声音 

倾听代表委员和学者声音。各部门均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在出台政策、征询意见、研究论证等工作中密切与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召开津滨双城“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养老研讨会”,京津两地专家学者共商社区社会组织协同社区养老服务新发展。两会召开之前,广泛开展对接交流,召开养老、社区、殡葬三场专题联系活动。

倾听基层呼声。通过不同内容、层面的对接会、研讨会、交流会、现场会及走访调研、专题督导、工作联动等加强与基层部门的工作指导、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联系,各级民政人同干部群众成为干在一起的亲密伙伴。

开门吸纳优势资源  

与金融机构对接,邀请国家开发银行开展“开发性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讲座,签署《共同推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会同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出台《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天津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盘活资金流。

与社会资源对接,开展养老服务综合体“建管用”统筹推进资源对接会,为27个优质品牌企业(社会组织)和16个区多个街道(乡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链接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为我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提供公益项目服务。疏通可持续发展瓶颈。

与企业对接,会同金融局组织银行保险业助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对接会,推进“银政企”三方会谈,对接养老服务综合体资金、场地、服务与管理资源。与泰康人寿签署亚布力论坛唯一一个民生领域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泰康健投公司、京东科技在我市发展养老康复体验中心,铺设养老事业和产业统筹发展道路。  

开门凝聚各方力量

市民政局在儿童、救助、养老、社会组织等领域建立专项工作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共谋事业发展。与市教委联合,依托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立天津市养老服务研究中心,并筹建养老事业发展专家智库,凝聚科研力量深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集合政府机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各方代表力量,共同评选首届“天津慈善奖”,同步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奖杯样式和LOGO标识。持续引导动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参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稳岗就业等党和国家重大部署,全年动员帮扶资金8925.88万元。 

开门寻求合作共赢 

市民政局对接京津社会资源开展“互助共享好邻里”社区社会组织公益行“微创投”,形成社区互助新发展模式。第七个“中华慈善日”期间,为营造全社会崇善向善氛围,联动各级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团队)、街镇社工站宣传造势,发布随手拍公益倡议书,开展“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系列活动,向公共场所广泛投放《慈善法》公益短片、“中华慈善日”宣传海报。2022年9月5日“中华慈善日”当天,公益宣传灯光秀闪耀在天塔、水滴等重要地标建筑,天津日报及多家网络新媒体矩阵式宣传推介,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人人当专家

汇聚智慧助推质效整体提升

市民政局“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技能型人才引进条件为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养老护理员办理落户。加大人才培养,印发《天津市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养老培训师资数据库,开设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示范基地,鼓励高职院校培养本科养老服务人才,天津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养老学”专业。组织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殡葬专业天津地区预选赛,推荐4名选手代表天津参加全国竞赛。

市民政局以“三知”“一清”为根本要求,发动全体干部学专业知识、做行家里手。制定读书清单,深入钻研业务领域内专家著作,紧密联络行业内社会组织,熟知业务政策、业务数据,发扬工匠精神,做专精型民政干部。鼓励联系实际、学研结合,做好理论研究,为提升工作质效打好基础。以与专家学者或社会组织合作课题为突破,各部门均建立专家库,借助外脑加强前沿领域探索,为民政基础工作注入创新因子,不断提高民政工作专业度、精准度。

2023年,天津民政将继续牢牢把握新时代特征,沿着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宏伟目标扬帆前进,以笃行不怠的苦干实干精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关系民生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创优争先实绩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政力量。

这里的服务,很精准

◆ 市退休职工养老院

市退休职工养老院以党建为引领每年开展大讨论活动。2022年大讨论主题为《全面提升 促成果 强安全》,通过大讨论活动推动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挥国办养老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活动,帮助老人建立康养理念,落实住养老人长护险应享尽享和安宁疗护初尝试;推动《建立国办养老机构残疾人保护性就业岗位的工作机制》实践活动,从事带教的工作人员以“民政之心爱民政之人”的情结,关心关爱残疾人身心健康。

◆ 市养老院

市养老院开展“倾心为老服务,抒写幸福清单”实践活动,提升暖心服务质效。其间,开展“智慧助老行动 我教老人用手机”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安全、技能培训;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外出办理银行业务、购买生活用品、开药等特色照护服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利用电话、微信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老人和家属搭建沟通桥梁;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庆祝活动,开展老年人钢琴汇报演出、文化作品展、诗词大会等活动;深入探索彩虹桥老人志愿者服务模式。

◆ 市第三老年公寓

市第三老年公寓将“暖心话语和精诚服务”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组织“喜迎新春”各项暖心服务活动,加强住养老人和第三方人员心理慰藉,积极做好帮扶慰问,体现国办养老机构的温度与亲情。院方组织老人写福字、做福袋、贴窗花、拉彩带、挂灯笼,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分区域举办小型茶话会,组织老人与家人视频连线。组织老人排练迎新春歌舞,每日安排棋牌和球类等文娱活动,确保老人身心健康。为老人精心剪发,准备新年服装,用暖心话语、诚挚服务关心关爱老人。

◆ 市第五老年公寓

市第五老年公寓始终将老人安全放在首位,用心用情照护住养老人。中心根据护理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日程、周程,规范住养人员各类护理计划、护理记录、评估记录书写及归档要求9项,动态调整住养人员护理等级底册、评估项目、各项告知书1项,切实夯实服务基础。中心针对住养老人需求,积极搭建中医养生义诊平台,联络中医食疗师为老人提供中医理疗、食疗温补等调养指导,使暖心服务深入人心。

◆ 市失智老人康复照料中心

市失智老人康复照料中心积极为特困老人办实事解难题,根据特困老人需求制定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购买水果、食品、生活用品,春节期间添置新衣,让老人感受到关心关爱。中心结合住养老人身体情况开展特色服务,通过聊天说笑、晒日光浴、手操、“餐桌舞”、唱歌、做游戏、赏花、做手工等方式为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益智减压的娱乐活动。每月为老人过集体生日,感受亲情关怀,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市儿童福利院

市儿童福利院以“全人发展理念”实现两个院区养护、教育、康复、医疗、社工“五位一体”良性同频运转,推动机构由服务孤残儿童到服务社区残疾儿童的双融合、双发展。截至目前,该院康复门诊已为社区残疾儿童开展服务11000余人次,打造民政优质新品牌。白堤路院区突出“精准评估、定向培养”,实现养育与康教并重,打造全新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特教中心”的领航作用,开设书法、音乐、文化、形体、手工、技能培训等康教课程,早教、幼教、特教并行,注重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开拓就业渠道,加大社会安置力度,打通儿童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 中国天津SOS儿童村

中国天津SOS儿童村持续夯实孤弃儿童兜底保障、养育教育服务基础,用心用情推动保障服务更精准、更暖心。儿童村高质量完成基础资料升级扩面,明确划分孤弃儿童和困境儿童界限;积极推动建章立制走深走实,制定医疗保险缴纳规定、体检工作开展相关要求等8项制度规定,实现重点人群依规资助参保,儿童权益应保尽保。持续深化教育流程优化改革,细化完善五育教育流程5项,以标准化管理推进教育工作考核监管规范实施,教风学风持续优化,教育水平有效提升。

这里的服务,很暖心

◆ 市社会福利院

市社会福利院积极打造智力残疾人服务品牌,对服务对象实行分级护理,建立起“护教社康医”一体化服务体系,同步发挥特教社工作用,组织开展丰富文娱活动,让服务对象享受家一般温暖。福利院以保障养员权益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从花色品种、供货渠道、就餐环境、食品卫生等方面提升养员的餐饮水平;发挥民政社福医院专业优势,提升民政社福医院服务质量,强化智力障碍伴随精神疾病的护理康复治疗工作,为守护养员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 市安宁医院

市安宁医院贯彻“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线的服务模式,多举措切实保障院内患者健康安全。疫情防控期间,该院在做好院内防控工作基础上,积极成立采样队伍支援社区筛查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开门干民政”理念,彰显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

◆ 市救助管理站

畅通健全我市户籍受助人员安置及街面巡查救助快速响应机制,避免极端天气出现冲击道德底线事件发生,形成街面救助合力,保障受助人员生命安全。主动与全国各省市救助管理机构对接沟通,加强横向联系,共享经验做法;邀请专业团队制作《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寻亲操作指南》视频,推广天津寻亲经验和做法。主动到天津火车站,与北京铁路局天津站派出所、天津站票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业务交流,协调解决受助人员购票、开辟“受助人员专用候车区域”等相关问题,切实为受助人员返乡提供暖心延伸服务。以市救助管理站为区域中心站,辐射带动周边区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滞留人员寻亲找家服务、救助个案处置、培训、座谈等相关工作。向社会组织和热心救助事业的人员开门,形成救助工作合力。

◆ 市第一殡仪馆

为切实满足群众安放亲人骨灰需求,市第一殡仪馆分批次、分阶段,多次增设骨灰存放设施,满足群众需求。市第一殡仪馆计划于主礼楼增设2.5万孔智能骨灰安放架。其中,1万孔已于2022年第四季度安装完成,以最快速度满足了群众存放服务需求。市第一殡仪馆将继续配合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做好新骨灰存放楼建设工作,并通过宣传节地生态安葬、骨灰撒海等安葬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服务选择。

◆ 市第二殡仪馆

市第二殡仪馆旧馆骨灰迁移工作于2022年8月启动,在此安放的8万余具骨灰异地迁移。市第二殡仪馆多措并举暖心服务,推进骨灰迁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通过信息化赋能开发骨灰迁移预约系统,把业务大厅由线下搬到线上,引导群众错峰办理手续;实行网上预约和电话预约并行,增设服务坐席,周到耐心解答群众咨询;业务办理扫码叫号,确保现场秩序井然;推出免费代迁服务,协调公交集团开通旧馆到新馆的公交专线等。

◆ 市第三殡仪馆

随着改扩建一期投入使用,市第三殡仪馆服务环境显著提升,群众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为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减少治丧群众等待时间,市第三殡仪馆将业务洽谈和业务办理前置,推出了殡仪预约服务,提供24小时服务咨询,提供相关手续即可提前洽谈并完成馆内业务手续办理。通过近一年的试运行,该项服务取得良好收效。通过业务洽谈和业务办理前置,减轻了现场业务办理压力、人员聚集,减少了治丧群众等候时间,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 市殡仪服务总站

2022年,市殡仪服务总站增加安全和随行医疗两项保障,实施海葬常态化和融入视频演示等三项创新,提升手续办理效率、全环节指引等四项服务。市殡仪服务总站将骨灰撒海手续办理前置延伸至殡仪馆,并继续推行骨灰代撒服务。2023年,市殡仪服务总站努力将“海之眠”服务品牌打造成更加规范高效的服务示范窗口,真正做到精准贴心服务、暖心感动群众。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