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媒体聚焦|《中国社会报》“民政这十年·天津篇”专版

9月8日,《中国社会报》以整版篇幅报道本市民政工作十年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用心用情打造天津民生保障的新高地。

内容如下:

在津沽大地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祝   闯   通讯员   王   雪

渤海之滨新潮涌,海河两岸日月异。十年砥砺奋进,天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日子越过越幸福。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用心用情打造天津民生保障的新高地。

“开门干民政”   打造“津牌”养老服务

2022年7月,天津市民政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天津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在积极构建居家社区养老网络、加快发展智能养老和普惠养老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此举为天津市民政系统立足“开门干民政”理念,探索“养老+金融”模式,携手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的一次尝试,更是全市十年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多方资源助力养老事业发展,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

政策上,天津市委、市政府连续15年将养老服务纳入民心工程,建立养老服务市级联席会议制度,颁布施行《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先后制定修订50余个配套政策文件,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天津市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民政系统行政执法文书示范文本(养老服务卷)》和16个地方标准,明确养老服务监管范围、主体、办法,细化30条管理条款,梳理24项行政执法常用文书,为养老服务监管提供制度依据。

措施上,天津加大“银政企”合作力度,将养老服务向银行、保险金融业和社会资本等全面开放,广泛搭建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组织民心工程养老服务综合体“建管用”统筹推进资源对接会,为政企双方搭桥;与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打造天津养老康复辅具展示体验中心。打造银行保险业助力民政发展系列项目,与市金融局联合举办银行业保险业助力民政事业发展交流对接会,为民政工作持续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保障上,天津市将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类人群,按照所需照料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分别给予补贴。十年来,全市近3万名困难老年人因此受益。将适老化服务适度扩面,范围由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扩展到低收入群体,按照户均3500元的标准对基础类项目予以补助。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全市510家养老服务机构成为定点机构,已服务重度失能老年人200万人次。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专项行动,60个养老服务机构与学校结对签约,开展志愿助老服务。

人才上,天津市对在民政部门备案的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的养老护理员,参照“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技能型人才引进条件办理落户。开展养老床位综合责任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培训,建立养老培训师资数据库,开设培训示范基地,天津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

织牢保障网  撑起遮风挡雨幸福伞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民政始终将困难群体的衣食冷暖记挂在心上,用一件件实打实的惠民举措,为民政服务对象撑起遮风挡雨的幸福伞,拉起兜底保障的安全网。

革新制度。天津市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天津市特困人员认定管理办法》《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认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将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街道(乡镇)。市财政每年出资1000万元支持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与57家银行机构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将信息共享覆盖面拓宽到金融领域,全部实现了联网对接。

提标扩面。天津市全面落实民生兜底保障措施,持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等标准。着重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简化优化救助程序、逐步推行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并实施低保渐退制度。落实“救急难”机制,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家庭及人员开展先行救助。通过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精准救助百日会战”、“筑基”工程——城乡困难群众排查解困专项行动等,加大困难群众发现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或人员,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供养等保障范围。

精准施救。依托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二期建设项目,市民政系统建成全市低收入人口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建立与人社、教育、住建、公安等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全市20.4万低收入人口信息汇总,为实施分类化、差异化救助打下了基础。以“兜住、兜准、兜好”为总要求,抓实流浪乞讨人员站内照料,严实街面巡查,做到应救尽救,多维度织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体系。构建“1+5+N”寻亲工作模式,通过与公安部门合作采取人像比对、DNA采集及新媒体寻亲等手段,10年帮助4000余人寻亲成功,回归家庭。

爱孤护幼。天津市充分发挥民政牵头作用,协调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发力,建立多层次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上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至每人每月257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参照社会散居孤儿标准执行;集中养育孤儿为每人每月2590元。同时,将孤儿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资助范围。推动市SOS儿童村转型、各区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结合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形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

做优社会服务  架起党和群众连心桥

2022年6月4日,夕阳西下,在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祥地,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社区党委书记苗苗和志愿者还在一家一户敲门,提醒社区居民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同时,不忘询问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存在的困难,并告诉居民:“如果买菜、开药不方便,社区志愿者可以帮忙。”朝阳里的社区服务摸准了居民群众的需求,是全市社区服务供给精准化精细化的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民政系统聚焦群众关切,把民政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尺,在为群众提供精准、精心、精细服务上花心思、下功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区治理更完善。天津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居)委会主任,连续两次换届实现100%“一肩挑”。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达到城市社区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行政村不低于300平方米标准。在城市,规范了社区工作者“4+N”模式,加强社区工作者“3岗18级”等级序列管理。创建1182个美丽社区和22个精品美丽社区,完善细化旧楼区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全市3520个村实现村务公开平台全覆盖。指导落实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建立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同时,推动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构建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成初级、中级、高级社工师完整梯次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结构,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3.92万人。

社会组织发展更强。天津民政以多元化监管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依法监管的综合监管体制,以制度化监管持续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以精细化监管系统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性监管、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等专项行动,以专业化监管实现年检年报公开、抽样检查审计、重大活动管理、信用信息共享与评估评优、执法检查有序衔接。通过三批试点探索和全面推开脱钩改革工作,全市488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完成脱钩。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专长主动参与疫情防控,主动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公共服务更高效。天津民政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打造优质服务窗口,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开展“5·15国际家庭日”专题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健康婚姻家庭观念。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为引导群众文明祭扫,推出官方免费网上祭扫、“都市文明 网上集体共祭”、全时全域家庭追思会场景、集体代祭清风行动、网上续期缴费等便民惠民举措。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今年,天津市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会后,市民政局党组提出“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的工作目标,明确以“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为实现路径,全面推进“三学九落地”,推动各类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天津市民政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大事小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韧劲,让民政工作成为党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桥梁。

还可以扫描二维码看原文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