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4日,民政部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为期两天的全国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提升示范培训。培训采用政策解读、专题讲座、案例剖析、实地观摩、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各省、市民政部门、志愿服务组织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一级巡视员李波,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林,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刘丽红,南开大学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来自全国各省、市民政厅(局)、志愿服务组织相关负责同志共计120余人参训。
培训会上,贾晓九对天津率先制定地方志愿服务条例、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对全国第一个社会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和平区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形成组织、管理、项目、培训、激励、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志愿服务是党领导下的事业,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应有之意。他强调,民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在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中的职责使命,坚定做好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心与决心;要切实抓好志愿服务制度、队伍、阵地和网络建设,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健康、持续、深入、广泛开展。

吴松林在致辞中说,天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津视察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示精神及市委书记李鸿忠的批示要求,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235.61万余人、团队1.2万余支,建成市、区、街三级“一站式”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26个,累计投入社区公益专项补助经费2.11亿元,孵化了一大批志愿服务组织,有效提升了全市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他强调,下一步天津志愿服务工作将继续推进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志愿服务能力本领,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并持续开展“社区是我家、温暖你我他”专项行动,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协同力量服务社区,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出积极贡献。
民政部相关业务部门介绍了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发展政策,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学者作了专题讲座;天津市和平区、江苏省南京市、河南省郑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义工联合会、辽宁省鞍山市呼吸联盟志愿者协会、山东省潍坊市新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福建省上杭县志愿者协会负责同志分别分享了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组织发展经验。
培训中,参训人员实地参访了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展馆、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馆。在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展馆,参训人员了解到1989年全国首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在这里成立,13名志愿者开启了社区志愿服务探索之路;2009年3月,朝阳里社区被国家民政部认定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今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视察期间,来到社区志愿服务展馆,为社区志愿者们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今年5月,民政部确认和平区为“民政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工作联络点”。在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参训人员一一参访了中心公共孵化区、独立孵化区,中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自2016年投入使用后已壳内孵化培育92个社会组织,壳外指导近200个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实施了216个公益创投项目。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馆,参训人员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认真聆听讲解,沿着时间的脉络,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