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
首页 > 前端复用 > 通用头部
2020年全市民政系统亮点集锦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天津民政战线抗击疫情奋战“双战双赢”之年,也是民政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民政制度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一年。全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远景目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津门民政服务品质品位。各区民政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求索,打造了一大批亮点经验,一揽子惠民举措如玉盘托珠,点亮了津沽大地的千家万户,为民政“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

  一年来,民政部门狠抓政策落实,加快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在提标、扩面等“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精准、精细、精心,将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救助二维码、救助热线、承诺制审批等应急举措延伸为常态化机制。2020年,全市9.52万户困难家庭、15.36万人纳入社会救助,临时救助累计救助7.14万人次,社会救助资金支出22.98亿元,发放临时救助金1.44亿元。社会救助工作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有力、有效地为困难群众兜牢基本生活保障网。

  河北区民政局运用“七色”分类管理法,实现困难群众精细化管理服务。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七色分类建立台账,对全区9800余户救助对象、87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36名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151名低保重残人员和2.4万名空巢老人的身体、生活状况进行访查和实时服务。争取到2000万元财政拨款,为2800名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中的困境儿童购买健康医疗保障保险,为109名特困供养人员、29名原民政救济对象,购买商业意外伤害保险;为53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247名低保低收入家庭中60岁以上困难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报警平台;针对困难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居住环境恶劣、缺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且无力改善的家庭,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进行装修,让困难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心里越来越亮堂。

  红桥区民政局紧盯重点群体,按照“逐户逐人不漏”的要求,对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动态管理下保障对象依法有进有出、应保尽保。建立主动发现探视网络,制定分级探视分类预警实施方案,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病重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一户一档建立台账。持续深化民政“筑基”工程,以芥园街道为工作试点,为全区96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升生活质量,为其安装红外线探测仪、烟幕报警器等设施,提供24小时安防和家政保洁、外出看病、医院取药、家庭基础生活物品更换等服务。

  津南区民政局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核心任务,全力做好困难群体兜底救助工作,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防疫需求,全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69亿余元。制定临时救助工作实施细则,2020年审批临时救助375户685人,发放临时救助金224万元。从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底,区政府拨付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加大生活困难边缘群体帮扶力度,全年共救助3400余户生活困难“边缘户”,发放救助金1100万余元,并按照一户一议原则,为50余户生活困难群众发放“点球式”救助资金80余万元,有效缓解疫情期间群众生活困境。发动社会力量、爱心企业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稻香风情暖人心、小站稻香飘万家”等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津南特产小站稻米。同时,推动津南区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站建设,暖心救助流乞人员,救助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63名,提供救助金50万余元,兜牢了困难群体的安全防线。

  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更好履行基层社会治理职责

  一年来,民政部门将完善社区治理摆在深化创新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位置,贯彻落实市委“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创新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轴心作用,深化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100%“一肩挑”成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同时,通过用好“三社联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激发大城市建设活力。

  西青区民政局发挥“小巷管家”力量,所有街镇从无到有共建立起97支“小巷管家”志愿服务团队,经过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培训,941名“小巷管家”上岗。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秉持着“辛苦我一人,大家都安心”的信念,主动走访,耐心宣传,呵护了社区平安。全面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强源头治理,建立社区准入机制、归口下派机制、问题逐级反馈机制,为社区减负放权,将社区减负落到实处。建立“红橙黄蓝绿”五色网格动态管理法,实行挂图作战,对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重点人员,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实现一网在手、信息全有。实施“社区吹哨,街镇、委局报到”,2020年以来,社区就疫情防控、物业管理等各类事务协商共796次,解决了居民关心的热、难点问题808件。发挥“三社联动”作用,阳光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益路同行──蒲公英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孵化培育项目”,积极推动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社会组织融合发展,汇聚各方资源协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北辰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旧楼区提升改造后的治理和服务能力,2020年旧楼区长效管理年度评估结果总体优良率为100%,位居全市首位,成为标杆示范。创建了旧楼区长效管理“1234”特色工作模式──确定一名负责人,谁接手谁负责谁跟进;确保两个“精”,做到精准化、精细化;推进三方共参与,区、镇街、社区三级工作人员联动,形成合力;实施四种方式,采取实地调研、材料上报、电话巡访、微信视频四种方式,对全区108个旧楼区进行月巡查和即时反馈整改。强化街镇认真落实属地责任,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老旧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社区的宜居指数取得了实质性改善,把民心工程真正做到了群众心里。

  静海区民政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职权资源下放、服务下沉,全区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乡镇街统筹协调、社区推动落实、邻里服务站分片治理、楼栋里巷精准服务的五级社区治理新格局。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管理幅度、服务半径等因素以自然小区为单位,建立邻里服务单元,在24个社区设立116个党群服务站(邻里之家),同步建立党支部,就近就便开展优抚救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便民服务,构建起“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推进资源下放,将卫健、民政、公安、人社、退役军人等13个职能部门便民职权全部下放到社区,派驻186名专职人员分片包保,将391名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到党群服务站,制定完善无假日办公、服务AB岗等制度,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和平区民政局一手抓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一手抓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迫切的安全类、养老类、日常生活困难类等二十多个难题。确立了“诚基坊—社区治理金管家”等14个民生项目,累计开展100余场惠民公益活动,有效覆盖诚基中心69%的居民,有效改善诚基中心社区治理面貌。组织开展69个“战疫情·助力社区恢复”公益项目,通过“关爱系银铃”“暖阳心理行”等公益项目,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及社会爱心人士筹集战疫物资,助力一线战“疫”工作者。为1200余名战“疫”一线工作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普查,为2000名老人拨打平安问候电话。组织社会组织签署150份《2020年和平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承诺书》,定期对社会组织进行政策宣讲、面对面服务座谈,全面提升服务监管水平。

  南开区民政局运用项目化运作管理方式,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开展以“小巷管家”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南开区第三届公益创投大赛。全区选取12支“小巷管家”队伍开展“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5项日常工作和便民维修、高龄老人帮扶、垃圾分类宣传、道德门诊、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小巷管家”队伍成为协助街片长、网格员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辅助力量和重要补充,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大家共同办好家门口的事。12支“小巷管家”队伍共计招募197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1次,日常巡访244次,培训交流41次,指导23次,发现或解决社区问题275个,居民交口称赞,社区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提高为民服务质量

  更好履行基本社会服务职责

  一年来,民政部门立足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养老、婚姻、殡葬等民政基本社会服务,持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将民政惠民服务送到服务对象的周边、身边、床边。2020年,全市新建养老机构40家,新建照料中心109家,新增养老床位5066张,新增社会化运营照料中心240个,全市共设立老人家食堂1591家;婚姻、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全市逐步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普惠化的民政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河西区民政局打造居家养老“133工程”,坚持“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思路,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探索从市场准入到事中事后监管、从考核评价到惩戒退出的标准和流程,建立“三维防护”保障机制,打造不同形式的互助养老模式。以助餐为切入点,创造条件现场制餐、提供堂食服务并就近开展配送。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驿站,引入医保专线,增加“嵌入式”“喘息式”照护、康复护理、健康筛查等功能。依据老年人步行范围划定0.7公里半径,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整合多部门数据,建成集数据分析、运营使用、场景展现、审核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开通85858590电话服务热线,对独居老人开展主动呼叫服务、对困难独居老年人提供应急“一键通”服务。激发企业市场运营活力,围绕运营、消费出台优惠措施,将助餐补贴扩展至年满70周岁并由午餐补贴改为午餐晚餐任选一餐补贴,将全区划分多个片区,引入养老企业开展运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化、连锁化运营。

  河东区民政局聚焦独居、高龄、失能半失能和中重度残疾等重点困难老年群体,探索“以产业撬动事业发展、事业带动产业革新”双轮驱动发展路径,先行先试打造河东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出16项为老服务清单项目,探索出一条群众真受益、企业有发展、政府优绩效、社会广参与的养老服务转型之路。打造河东区为老服务产业园区,引进机构运营、器具生产、智慧物联运营、康养结合服务、人工智能研发、综合养老服务等17家企业,构建养老服务全产业链。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数据对接,实时监测各为老服务机构服务动态信息。利用闲置载体和公建配套打造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个、街道老年人能力评估室12个。老人家食堂助餐服务覆盖13个街道167个社区,覆盖率达100%。

  滨海新区民政局统筹推进“滨城”养老服务发展,依托养护院、托老所、老年大学等项目,打造贯穿全区南北的养老公共服务主干网。新增养老服务床位1000张,新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2个。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入柠檬树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雪中莲养老服务中心、鹤童养老等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团队承包运营服务,完成对涉农街镇13家日照中心运营改制。同时,延伸照料中心服务范围,新建和复建6家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多个村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日间托养等养老服务。

  宝坻区民政局打造婚姻登记品牌,狠抓队伍和制度建设,建立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通过不定期抽查和社会监督检查来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工作能力日益提高。创新思路简政便民,有效解决了消防部队退役官兵婚姻登记、当事人婚姻状况证明等难题。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比如,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轮椅,给老年人提供花镜,照相复印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与区档案馆共享婚姻登记档案……一系列举措让群众得到了贴心的服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武清区民政局在“520”“七夕”等婚姻登记高峰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提前上岗、中午不休、10小时不间断服务等工作机制,合理优化工作流程,畅通服务渠道服务群众。加强婚姻法规政策宣传,向婚姻当事人发放《好婚姻,就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对方》和《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等婚姻辅导书籍,引导婚姻当事人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强化婚姻当事人的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婚姻家庭和谐。为推进《民法典》实施、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和启用“全国婚姻登记系统”等年度重点任务,婚姻登记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多次专项学习,主动提升业务能力,满足群众服务需要。

  蓟州区民政局在“清明”“中元”“寒衣”等传统节日引导村(居)民通过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讲先人故事、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等简约方式缅怀亲人。为了解决疫情期间市民不能到元宝山庄扫墓的遗憾,开展直播祭扫、代客祭扫及网上纪念等服务,将对逝者祭扫的现场直播给家人,市民在家中实时观看亲人墓位实景,并远程进行祭扫。为让家属宽心,工作人员对直播祭扫服务中的环节、步骤逐一细化,使简单的祭扫升级为更高层次的礼仪祭扫,让群众寄托哀思。2020年共计直播祭扫、代亲祭扫共计545次,网上祭扫1300次。

  东丽区民政局在推进惠民、绿色、文明殡葬建设中出实招、见实效,区委牵头召开殡葬改革推进会,围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违建墓地问题整治等作出部署,确保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大力推进丧俗改革,以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为契机,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祭扫活动,万余人参与。联合幼儿园表演的快板《文明祭祀树新风》在新媒体上点播量过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依法文明办丧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加强殡葬市场监管,全年开展执法检查30次,清理、查处10余家店铺,收缴冥纸冥币6车400余公斤,切实规范了辖区殡葬领域违法行为。

  宁河区民政局大力推动殡葬礼仪改革工作,在扩大社区宣传工作的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文明祭扫服务引导群众文明祭祀。2020年“清明节”期间组织殡仪馆、公墓开展了网上祭扫、代客祭扫服务,满足群众祭祀需求的同时,引领了全区文明祭祀新风。多次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对全区的殡葬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共收缴、销毁烧纸、各类封建迷信丧葬用品、冥币等3000余公斤,有效打击了违规贩卖封建迷信用品行为。

主办:天津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2345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苍穹道1号